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致使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本病是一种与免疫反应有关的出血性疾病,根据患者的病程在6个月内或6个月以上可将本病划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在发病年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预后各方面都会有所不同。那么,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
1.血象
血小板计数常<20?109/L(急性型多在20 x 109/L以下,慢性型多在50 x 109/L左右),重者可<10?109/L,体积(MPV)增大。有失血性贫血时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急性型约有25%的病儿可见嗜酸性细胞升高。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血清凝血酶原消耗不良。
2.骨髓象
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发育成熟障碍,分类幼稚型比例增加,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部分巨核细胞胞浆中可见空泡变性现象。红细胞系和粒细胞系正常,部分病例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如有失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系统增生。
3.血小板抗体检查
80%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呈阳性。主要是血小板表面IgG(PA IgG)增高,阳性率为66%~100%。发同时检测PAIgG、PAIgM、PAIgA可提高检测阳性率。PAIgG增高并非本病特异性改变,在其它免疫性疾病亦可增高。但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AIgG不增高。此外系统观察PAIgG变化对ITP的预后有指导意义。一般在PAIgG下降时血小板才上升,有报道每个血小板PAIgG量>1.1?10-12g的病例用激素治疗无效,而每个血小板PAIgG量为(0.5~1.0)?10-12g的病例激素疗效好。如激素治疗或切脾手术后PAIgG恢复正常则预后好,增高则提示治疗无效。 切脾前如果PAIgG极高亦预示手术效果不好。
4.PAIgG测定
含量明显升高,以急性型更显著。
5.束臂试验
束臂试验结果阳性。 6.其他:应做胸片检查、B超检查,必要时做CT检查。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发症
可并发深部肌肉血肿或关节腔出血;长期出血可致贫血。其他常见并发症可见:
1.视网膜出血
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病所共有的病症。临床上一般通称为眼底出血。以毛细血管病变最为常见,主要是毛细血管内膜损坏,渗透性增加,使血液渗出;其次是来自静脉方面的出血,多发生在局部或全身病变,静脉血流迟缓或滞留,血液粘稠度改变,静脉血栓,静脉壁的炎症等;由动脉方面发生的出血比较少见,主要见于血管壁局部粥样硬化或血管栓塞等情况。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
2.颅内出血
是指脑中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脑细胞受到破坏的同时,由於出血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而引起障碍。通常颅内出血会和体温过高合并出现。此症状会增加脑部耗氧量,进而造成脑部氧气供应不足。以窒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长见。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胃肠道出血
消化道的许多病变均可出血,上和下消化道出血的区别依其位于Treitz韧带的近端或远端而定。
4.血尿
血尿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前者是指尿色正常,须经显微镜检查方能确定,通常离心沉淀后的尿液镜检每高倍镜视野下有红细胞3个以上。后者指尿呈洗肉水色或血色,肉眼即可见是血尿。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预防感冒,密切观察紫斑的变化,如密度、颜色、大小等,注意体温、神志及出血情况,有助于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从而予以及时的处理。
避免外伤,出血严重者须绝对卧床休息。
慢性患者,适当参加锻炼,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宜细软,如有消化道出血,应进半流质或流质,忌食烟酒辛辣刺激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