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有两副牙齿,即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出生的时候颌骨中已经有骨化的乳牙牙孢,但是没有萌出。大部分宝宝的乳牙萌出的时间都在6—8个月大,这时下颌中切牙开始萌出,以每个月增加一颗的速度,大约一岁大(十二个月)有六颗牙。直到2岁半乳牙全部萌出,二十颗乳牙会都长全。
妈妈们要了解一点的是,牙齿萌出时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有的孩子牙齿萌出偏早、有的孩子偏晚,最早的有在4个月,晚的则到一周岁才长。但只要在个体差异的范围内,就是正常的。如果宝宝超过1岁仍未长出第一颗乳牙,才称为乳牙晚出。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宝宝长牙的顺序:
1、中切牙:下颌 6个月;上颌 7个半月
2、侧切牙:下颌 7个月;上颌 9个月
3、第一乳磨牙:下颌 12个月;上颌 14个月
4、犬牙:下颌 16个月;上颌 18个月
5、第二乳磨牙:下颌 20个月;上颌 2岁
有的宝宝会有个别牙齿的萌出顺序颠倒,但最终并不影响牙齿的排列,不需要特别处理。
宝宝长牙的症状护理相信妈妈们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拥有一副漂亮的牙齿,但除了关心牙齿外观情况之外,在一颗颗小牙陆续报道的之际,千万不要忽略了宝宝的各种不适。在宝宝长牙的时候,有5种情况是需要爸爸妈妈特别留意的,要做好对宝宝身体的护理哦!
1、牙龈肿痛
宝宝出乳牙的时候,在他的口腔里,可以隐约看到局部牙龈发白或稍微充血红肿,触摸牙龈时有牙尖样硬物感。而牙龈肿痛和不舒服是出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引起宝宝肿痛的原因是因为牙床发炎,发炎是柔软的牙床纤维对付逼近的牙齿唯一的办法。宝宝长第一颗牙及臼齿的时候是最不舒服的。
处在这个阶段的宝宝会烦躁哭闹,为了减轻宝宝的不适,爸爸妈妈可以用纱布蘸冰水擦拭肿胀的牙床,同时达到按摩和冰敷肿胀牙床的双重功效。除了冰敷也可以用医用纱布沾上盐水在宝宝的牙龈上轻轻擦擦,盐有消炎的作用。
2、发烧
当乳牙准备萌出的前几天,宝宝都可能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有的会哭闹,有的会口水增多,有的会喜欢咬手指等等。而且,有的宝宝还会有低烧的情况出现。这是因为在牙齿努力钻出牙龈的时候,难免会有类似“伤口”的地方出现,导致宝宝感觉到不适。而往往对于这些“伤口”,口腔清洁不够的话,导致牙龈发炎、发烧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大。
因此,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注意多帮宝宝清洁口腔,平时让宝宝多喝水,饭后注意漱口。但是出牙能使体温稍稍升高,所以宝宝可能会觉得比平时热一点,当宝宝有点低烧的时候,爸爸妈妈不用太担心,如果低烧情况持续不退,或者宝宝体温已经超过38.5℃,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3、流口水
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腺的功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宝宝的唾液相对比较少不会有流口水的情况出现。但是当宝宝到了3个月的时候,唾液分泌就慢慢增加,到宝宝6-7月开始长乳牙的时候,刺激了三叉神经进一步增加了唾液的分泌,加上宝宝口腔小,还不会吞咽和调节口腔内的唾液,积储后就会自然流出。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要及时为宝宝擦干口水,但是不要经常用粗糙的手巾拭擦,避免损伤宝宝局部皮肤。另外就是宝宝的上衣、枕头、被褥等都容易被口水污染,要勤洗勤晒,以免滋生细菌。
4、龋齿
宝宝乳牙的表面结构相对比较脆弱,如果常常覆盖奶水或食物残渣,就会很容易发生龋齿。所以,当宝宝每次进食之后,爸爸妈妈最好让宝宝要用白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或直接帮宝宝刷牙,尽量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5、腹泻
当宝宝出牙的时候,宝宝体内来源于妈妈的抗体会慢慢逐渐消失。同时因为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因为辅食添加等饮食习惯的改变而引起腹泻。
所以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给宝宝使用是餐具要特别重视消毒的工作,有效防止细菌进入口腔的机会;另一方面,妈妈最好准备粥或煮烂的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喂养宝宝,不可突然添加太多辅食。如果发现宝宝每天的大便次数多于10次或出现其他异常时,就要及时到宝宝到医院就医。
如果想宝宝有一副漂亮健康的牙齿,爸爸妈妈可以在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到满1岁之间,到宝宝看第一次牙医,并定期复诊、追踪,以便及时获得专业的指导及咨询。
宝宝长牙需什么营养在长牙时期宝宝的营养也是很多妈妈关心的问题。正确的辅食添加可以为宝宝牙齿萌发提供必要的营养,同时还锻炼了孩子的咀嚼能力,促进口腔内血液循环,进而加快了刚刚萌发露白的牙齿的发育。
需要注意的是,辅食添加要按照由软到硬、由细到粗的顺序,符合孩子牙齿生长规律,逐步让孩子学会吞咽、咀嚼。补钙可以使牙齿发育期有良好的钙化,宝宝应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适时适量补充营养物质,尤其是含钙及维生素D、A的物质。可以适当多吃一些骨头汤、牛奶、鸡蛋、豆类、新鲜蔬菜等等,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牙齿钙化。
牙和食物也有关系,你给的食物特别软,不用咀嚼,因为牙的生长需要有刺激,给宝宝添加的辅食也很重要哦!下面我们来看看每个出牙阶段需要补充的营养,以及要准备哪些锻炼牙齿能力的辅食。
宝宝长牙的饮食训练其实,早在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之前,妈妈就可以根据宝宝的发育情况,给予糊状的食物,比如牛奶麦片和稀粥,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宝宝的营养,还能促进宝宝萌牙。
第一阶段――2颗牙期
宝宝一般在4-8个月时,下颌的一对乳中切齿悄悄萌出,从此宝宝就脱离没有牙齿的行列。这个时期的宝宝很喜欢将任何他拿得到的物品放到口中咀嚼,让人很是哭笑不得,有时更会模仿大人的动作咀嚼筷子和汤匙。
妈妈在这个时期可以试着给予宝宝一些半固态的食物,比如马铃薯泥、蛋黄泥、麦片粥等等,让宝宝体验由水状饮食到糊状饮食的过度。稍有稠度的辅食,可以让宝宝意识到他的食物开始有所变化,为日后添加固态食物让宝宝锻炼用牙齿咀嚼打基础。
第二阶段――4颗牙期
大概8~12 个月之时,宝宝的上颌又会长出两颗牙齿甚至更多。此时宝宝的营养需求越发的高,在这个时期妈妈应该给予宝宝更多的选择,比如肉泥、肉末、西红柿、豆腐等等。但是宝宝如果咀嚼能力不好,宝宝的消化功能又薄弱,块状的食物没有经过牙齿的碾碎进入消化系统,营养物质是不容易被分解利用的。因此家长在这个时期,要有意识的用固态食物来引导宝宝练习咀嚼。
第三阶段――6~8颗牙期
宝宝在9~13个月时上颌的侧门牙萌出,10~16个月时下颌的侧门牙也将萌出。宝宝在这个时期开始慢慢地适应固体的食物,肠胃的消化机能也渐趋成熟。妈妈在这个时期可以给予宝宝固体的食物,比如水蒸蛋,蔬菜之类的。
第四阶段――8~12颗牙期
大概在13~19 个月的时候,宝宝会萌生第一颗乳磨牙(大牙)。
有了乳磨牙之后,宝宝的咀嚼功力大大提升。在这个时期,宝宝会很有热情地自己用勺子把食物送到嘴里,即使吃得满桌子都是,也是值得妈妈去鼓励的,这对于宝宝以后的性格也有影响。这个时期可以减少液状食物的摄入,增加固体食物,比如软饭、面包、蔬菜、肉片等。
第五阶段――12~20颗牙期
在此后的第16到20个月期间,宝宝的20颗乳牙逐渐长齐,完成了乳牙系列的全部萌出过程,这个时期宝宝不但可以自己吞咽食物,而且摄食的技巧也渐趋完美,妈妈可以给予普通稍偏软的食物,如米饭、面条、大豆等等。
宝宝长牙慢的影响因素有的宝宝明明已经到了长牙的年龄,为何迟迟不见牙齿冒出呢?父母不禁焦虑起来:“是不是发育有问题?”“要不要补充钙片?”其实,牙齿生长缓慢并非缺乏营养那么简单,我们来了解下与长牙过慢有关的几个状况。
1、先天遗传
幼儿长牙较慢的主要原因来自遗传,包括家庭病史、种族等,甚至连性别也会有所差异。根据多数研究报告来看,女孩的长牙时间会比男孩早一些。
2、后天环境
除了先天遗传因素之外,后天环境也可能间接造成长牙缓慢。就拿早产儿来说,他的长牙时间就必须先扣除早产时间,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准确。
如果是胎龄30周就出生的早产儿,那么长出第一颗牙的时间就必须延后10周(通常是出生后6~8个月时)。另外,凡是出生体重过轻的婴儿,也很可能出现长牙较慢的问题。
3、系统性疾病
唐氏症、脑下垂体分泌异常、外胚层发育不全症候群等,都有可能造成幼儿长牙的速度有所差异,必须通过抽血检查才能确定真正的病因。
4、外伤与感染
如果孩子的乳牙出现高低不一的情况,则很有可能是牙齿受到过外力撞击,导致与牙齿相连的韧带坏死,而以新生骨头取代(骨沾黏),从外观看来只是某颗牙齿生长较慢,实际上却会影响到恒牙的萌发。
如果幼儿乳牙提早丧失,牙龈表面便会生成结缔组织,一旦恒牙此时还未充分成长,就会受到压迫而导致恒牙出牙较慢。另外,有时幼儿所服用的药物会让牙龈增厚,牙齿不易冒出,也会让父母产生长牙较慢的误解。
5、寒冷地区的宝宝宝宝牙齿萌出迟
如果父母不是医生,那么通常都无法正确判断幼儿长牙缓慢的真正原因,因此,从幼儿长出第一颗牙齿到满1岁之前,建议定期前往牙科诊所做检查,请专业医师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处理,争取尽快改善长牙状况。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幼儿的长牙周期都不尽相同,虽说应在约6个月大时长出第一颗牙齿,不过就乳牙而言,出牙的时间差距在半年之内都算正常,而恒牙萌出时间的合理差距甚至可延长至1年。所以,一般无需过度担心,通常只是长牙时间的快慢不同,并不会影响到牙齿的功能。
宝宝长牙期要准备什么用品1. 咬牙胶:
采用无毒软塑胶制成,内部为空心,较柔软,在乳牙尚未萌发出时使用,可减轻出牙时的不适和烦躁。有的特别设计了突出沟槽,具有按摩牙龈的作用;有的会发出奶香味或设计成水果型,比较受小宝宝的喜爱。不过,咬牙胶一定要保持清洁。
2.奶嘴
也许有许多爸妈都有这样的疑虑,“吃奶嘴到底会不会影响牙齿的发育?”正确使用奶嘴的情况下,是不会影响宝宝牙齿发育的。有的宝宝因为吸吮奶嘴过于用力,而影响了前门牙的咬合,形成了“暴牙”。甚至有的太过用力,连整个齿槽骨(包围牙齿的骨头)也都变形。就算换成恒齿时,也是一样暴牙。如果宝宝常常把奶嘴吸坏,就要注意是不是有过于用力吸吮的问题。
6月,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让宝宝光着脚丫,宝宝脚底很容易受伤,所以妈妈们最好买双凉鞋给宝宝,不过给宝宝买凉鞋不管妈妈给宝宝选什么款式的凉鞋,可不能全凭喜好,需记住4个条件:
1、鞋子大小要合适且略宽
首先要考虑的要点是适脚性,鞋子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因为宝宝穿大码鞋会走路不稳容易绊倒,而穿小码鞋脚部发育可能会受影响。妈妈在给宝宝选鞋时,务必让宝宝试穿,大小合适稍宽松为宜。
2、宝宝3岁以下别露脚趾
3岁以下的宝宝走路还不稳,容易摔倒,而且走路时常因踢到异物而受伤,妈妈在给宝宝买凉鞋时最好不要选露出脚趾的鞋。
3、鞋底要防滑、软硬要适中
柔软的鞋子穿上时前掌会自然弯曲,且弯折容易,更适合宝宝。此外,鞋底要防滑,以减少宝宝摔倒的次数,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4、材质不重要、舒适最关键
宝宝凉鞋的材质有很多,不同材质特点不同,如塑胶凉鞋防滑但透气性差,PU凉鞋柔软有弹性但怕水,而真皮凉鞋吸汗透气性好但价格贵。在给宝宝选购凉鞋时,凉鞋的材质只是参考因素而非关键因素,关键还是要宝宝穿得舒适。
宝宝凉鞋选购误区有的妈妈追求时尚,会买潮鞋给宝宝穿,如洞洞鞋、厚底鞋,殊不知,这2种潮鞋存健康隐患:
洞洞鞋材质或可致癌
市面上的洞洞鞋曾被爆出含有致癌物质多环芳香烃,不利于宝宝健康。部分洞洞鞋还被检出铬、镉、铅等重金属超标,宝宝长期穿,有可能患皮肤病。所以,妈妈最好别买洞洞鞋给宝宝穿,尤其是5岁以下的宝宝。
厚底鞋或可致脊柱侧弯
厚底鞋的鞋跟高度有所增加,会使宝宝脊椎弯曲增大,易导致宝宝脊椎侧弯,不适宜宝宝穿。另外,厚底鞋鞋底难弯曲,宝宝穿着跑动脚部费力,脚部易劳损,严重时膝关节也会受随之影响。
宝宝凉鞋选购技巧在给宝宝买凉鞋时,妈妈除了要选对鞋外,还要注意检测鞋的质量,检测时,牢记“观、闻、探、测”四字诀:
观:
先观察鞋底与鞋帮面的黏胶处是否紧密,且没有胶水渗出,然后再放在地上看鞋底是否平整,高度是否适中。
闻:
闻鞋子的气味,如气味淡、不刺鼻表明鞋子含有害物质少,如气味浓,有刺激性气味,鞋子可能含过量的化学物质。
探:
把手放到鞋子里,摸摸鞋内是否有不平整物,以避免异物伤到宝宝的小脚,若没有,可放心购买给宝宝穿。
测:
鞋子若有袢带让宝宝穿上,然后粘紧拉动试试,不易撕开才购买,另外,宝宝穿着走路要舒适。
宝宝穿鞋不当的危害宝宝穿上新鞋,妈妈要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以免宝宝“穿错鞋”足部受伤。当宝宝出现以下3种表现时,妈妈要知道,新鞋不适合宝宝。
1、时不时乱踢
宝宝穿上新鞋后一般都会很开心,如果觉得不舒适,会哭闹乱踢,此时,妈妈最好重新买一双鞋给宝宝。
2、脚部出现刮痕
新鞋可能会磨脚,宝宝刚穿时脚部有刮痕是正常的,但若鞋子存在质量问题,持续刮伤宝宝脚部,妈妈最好不要让宝宝再穿了。
3、脚底起水泡
宝宝穿新鞋后如脚底起水泡,妈妈就不要让宝宝再穿了,因为如果宝宝继续穿,易患皮疹或脚部受损。
宝宝什么时候不需要穿鞋宝宝脚部发育有一定的过程,1-3岁是足弓定型和骨骼定型的关键时期,童鞋可起到支撑作用,但穿童鞋有讲究,以下情况宝宝不需要穿童鞋。
1、宝宝走路不稳,不用穿鞋
宝宝开始穿鞋的时间不应该按照宝宝的年龄作为标准,而应以宝宝实际走路能力为标准。宝宝不会走路或走路不稳都不用穿鞋,因为穿鞋会对宝宝皮肤和脚部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当宝宝小脚不再紧扣地面,走路时没有暂停下来调整身体平衡时,宝宝就可以开始穿鞋了。
2、宝宝不外出,不需要穿鞋
宝宝脚部汗腺虽不发达但还是会出汗,如果一直被鞋子捂着不利于排汗,所以宝宝不外出时不需要穿鞋,光脚走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