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育儿知识 » 3-6岁 » 3-6岁护理 » 家里需常备哪些药品 看了你就知道了

家里需常备哪些药品 看了你就知道了

时间:2017-05-26 10:20 作者:小鑫 点击:
导读:小宝宝难免会生病,所以家中要为宝宝准备一些常用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常用药既可防病,当宝宝出现不适时,也不必慌张地跑到医院去.当然,家里备的药只能在宝宝病情轻时使用,一旦病情变化或加重,一定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以免延误病情.那么家里需常备哪些药品呢?

  小宝宝难免会生病,所以家中要为宝宝准备一些常用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常用药既可防病,当宝宝出现不适时,也不必慌张地跑到医院去.当然,家里备的药只能在宝宝病情轻时使用,一旦病情变化或加重,一定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以免延误病情.那么家里需常备哪些药品呢?

家里需常备哪些药品

家里需常备哪些药品

  家里需常备哪些药品

  1、宝宝停乳、停食,或腹胀、腹痛、大便秘结时,可服用一捻金胶囊.

  1岁以下每次服用1粒,每日1-2次.1-3岁每次服用2粒,每日1-2次.4-6岁每次服用3粒,每日1-2次.

  提示:也可以溶解于牛奶、果汁内给宝宝服用,味道更好.

  2、宝宝发热、咳嗽并有痰鸣,或腹部胀气而不思饮食,或烦躁易惊,夜寐不安时,可服用珠珀猴枣散.

  100天内的宝宝每次服用1/3瓶,每日2-3次.1岁以下每次服用1/2瓶,每日2-3次.1-4岁每次服用1瓶,每日2-3次.5岁以上每次服用1瓶半至2瓶,每日2-3次.

  提示:平时每周服1-2次,可保平安,这种药也可溶解于牛奶、果汁、稀饭内服用.

  3、宝宝厌食、贫血、慢性腹泻、遗尿、夜啼时等,可服用醒脾养儿颗粒,它具有醒脾开胃、养血安神的作用.

  1岁以下每次服用1袋,每天2次.1-2岁每次服用2袋,每天2次.6岁每次服用2袋,每天3次.7-14岁每次服用3-4袋,每天2次.

  提示:温开水冲服,感冒、咳嗽、发烧的宝宝忌服.

  4、宝宝因积食引起咳嗽、喉痰鸣、腹胀如鼓、不思饮食、口中有酸臭气味时,可服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小于1岁每次服用5ml,每天3次.1-2岁每次服用10ml,每天3次.2-4岁每次服用 15ml,每天3次.大于5岁每次服用20ml, 每天3次.

  5、宝宝患上非感染性腹泻、体弱面白、大便次数增多、便稀并气味臭秽,含有不消化食物,或有时成蛋花汤样,伴有腹胀、睡眠不宁时,可服用脾可欣婴儿健脾颗粒.

  1岁以下每次服用1g,每天3次.1-3岁每次服用4g,每天2次.4-7岁每次服用8g,每天2次.

  6、宝宝贪食受凉后,引起肚腹胀满、恶心呕吐、烦躁口喝,舌苔黄厚、大便干燥时,可服用小儿化食丸.

  1岁以下每次服用1丸,每天2次.大于1岁每次服用2丸,每天2次.

  提示:最好要用开水溶化后服用.

  7、宝宝身体瘦弱、消化不良,并伴食欲不佳时,可服用儿康宁糖浆.

  每次服用10ml,每天3次.

  8、宝宝因积食引起腹胀呕吐、啼哭不安、厌食纳差、大便秘结时,可服用四磨汤口服液.

  新生儿每次服用3-5ml,每天3次,疗程2天.

  婴幼儿药物使用的原则

  父母对药物的使用方法越熟悉,孩子的健康就越有保障.

  原则1:用法用量要精准.不论是药品的使用时间、频率,还是次数、用量等,都需要父母严密管控.一旦超出剂量,就容易引发中毒,而剂量过少则不易达到疗效.就1岁以前的婴幼儿来说,最好以药水为主,不但用量精确,宝宝也更易于接受.

  原则2:使用方法经医师确认.虽然大部分婴幼儿用药对肠胃的伤害都很小,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但具体的使用方法仍需经过医师确认,才能保证收到最好的疗效,同时将对宝宝身体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原则3:尽量不混合用药.某些药物与乳制品相结合后会导致药效降低,因此不建议把药物加入牛奶中食用,此外,葡萄柚汁会让药物的剂量相对变高,也建议避免并用.

家里需常备哪些药品

家里需常备哪些药品

  原则4:不自行服用药物.使用药物最忌吃别人的,或是自己以前剩下的.即使是类似的症状,但只要不是专业医师,在判断上也很容易出错,毕竟前后病因可能有很大不同,况且药物也可能出现过期、变质等种种问题,实在不适合继续使用.

  除非出现特别紧急的情况,比如宝宝高烧不退,已经影响到神智清醒,否则在送到医院诊断前也不要自行服用药物,以免影响医师的诊断.尤其是退烧药,只能让孩子暂时性退烧,并不会让病痊愈,如果一直使用药物反复退烧,就很容易给孩子的肝肾增加负担,建议不要经常使用,还是由医师先确认病因,然后再对症用药.

  TIPS:吃药前5项检查

  (1)药物种类是否正确.

  (2)是否标示有特殊注意事项.

  (3)是否仍在保质期.

  (4)药量是否正确无误.

  (5)大人双手是否清洗干净.

关键字:药品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