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疸,基本上都发生在新生儿时期,这种病是由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与脑细胞相结合,使脑细胞核被黄染,造成脑细胞不可逆的损害,医学上又叫胆红素脑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症。所以新手爸爸妈妈都应该仔细了解一下什么是新生儿核黄疸,以及和核黄疸的治疗与预防。
图片来源于华盖
●什么是新生儿核黄疸
核黄疸是因血中游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游离胆红素(即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未与白蛋白结合的部分)具有较强的亲脂性,能透过细胞膜,当它进入脑组织后,可产生胆红素的毒性作用而致胆红素脑病。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作用是阻断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利用,使脑细胞的呼吸和能量产生受到抑制,从而影响脑的正常功能。所以临床上通常以血清胆红素浓度来估计核黄疸的危险性,一般认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高于342μmol/L(20mg/d1)时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但通常要以游离胆红素的升高为主。
核黄疸于早产儿多见。化验血中胆红素高于12毫克%(204μmol/l),而且黄疸出现早,可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程度重,发展快,不仅面黄、白眼球黄,可能手足心都出现黄染,并伴有婴儿精神差、嗜睡、不吃奶,甚至有高热、 惊厥、尖叫等。核黄疸一旦发生,病死率很高,即使存活也会留有后遗症,如智力落后、手足抽搐、视听障碍、头抬不起来、流口水等等。
图片来源于华盖
●核黄疸的治疗
治疗:
1、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2、热量及液体供给。
3、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山转移梅或白蛋白结合位点的药物。
4、光疗。
5、换血疗法。
6、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用药:
1、核黄疸早期以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为主,可静脉补液供给热量,另静滴白蛋白或血浆、地塞米松,口服苯巴比妥、尼可刹米、10%活性炭溶液、琼脂等,光疗、输血。
2、重型病例除上述治疗外,可换血治疗。
●核黄疸的预防
做好产前检查,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临产前不滥用维生素K及磺胺类等药物。对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不宜常规使用维生素K、磺胺类、苯甲酸钠、咖啡因及水杨酸等药物。预防感染不宜用氯霉素、新生霉素及磺胺异恶唑。
为了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对生后4~10天内新生儿必须密切观察黄疸的进展,随时检测血胆红素浓度。可每天将初生的婴儿放在窗前自然光线下密切观察黄疸,用手按压额头、胸部及手脚心,按压1~2秒钟,然后将手放开,即可观察到皮肤的黄染情况。一旦发现白眼珠发黄、尿布染黄及眼泪发黄,就已是超过生理范围,应立即就医,及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