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标准是什么?”
“像我们一样,读了大学,有一份工作,有一份体面的收入,有自己的价值观,做人比较靠谱、比较善良,这些基础的要求,就行了。”
“工作和体面的收入,至少保持和你一样的水平吗?那也不算基础了。”
“让她不要变成一个例外吧,在我们正常的城市中产阶级,或者说白领这样。但是不能说变成……也不能说民工就不是正常人,但是另外一个阶层了。”
“希望全部寄托在教育上?”
“教育是普通人的晋级道路。不上好大学就有前途吗?这个比例太小了。比尔盖茨退学了,扎克伯格退学了,那你跟人家比什么呢?跟万里挑一的人去比,是把自己跟天才放在一个水平上了。我们还是好好当普通人吧。”
▎“一样辛苦”
体制内的路,复仁平还在坚持。
他想为儿子留一条后路。国际学校的教育体系完全不同,即便日后能参加国内高考,也没有任何胜算,所以踏进去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回头路可走。复仁平希望等凡凡大一点,给他自己选择的机会。
在专业人士眼中,这不是个好选择,两手准备面临行不通。
UKBS项目拓展经理陈曦辰表示,相比起公立或双语学校的学生,国际学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国外文化,在语言方面的优势也更明显,因而在面试中具有更强的整体竞争力。
这就是低龄留学的逻辑:体制内外的教育路线始终是两个方向,两条腿走路的后果,多半不及一条道走到黑。
可下了决心,进了国际学校,路就好走了吗?
王华军很清醒:“国际学校也不轻松的。可能语数要求低一点,但你还是要去努力啊,参加各种活动啊。课外班就不上了吗?还得上啊。”
有教育培训业人士分析说,低龄留学首先要过语言关,去英美读高中英语成绩要能达到各学校的要求;成绩单也有要求,“A”越多越好;此外,兴趣爱好、实践经历等也往往被作为录取参考。
王艾还要考虑陪读的问题。考虑到自己英语不好,她将留学地点选在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因为那边华人多。2015年,她和丈夫在澳洲做了一笔投资,2016年初又刚买了一套房子。买房投资移民,为了瑛瑛的教育,她算是拼到底了。
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她已经不再去想:“花了那么多精力和钱,教育这不能去比,永远都不成正比的。已经做过了,就没什么好想的了。”
(应被访者要求,文中王艾,瑛瑛,复仁平,凡凡,王华军,伊伊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