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就是常说的月子期,但是有些新妈妈在坐月子期间会出现发烧等情况,而这类情况就被称之为产褥热。很多新晋妈咪深受产褥热的“折磨”,那么,引起产褥热的病因有哪些呢?下面就让育儿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产褥热的病因
产褥热的病因
中医
感染邪毒、外感、血液瘀阻、血液亏虚所致。
1.感染邪毒:产后子宫正开,如果分娩时没有做好清洁和消毒,那么邪毒就会侵入子宫,正邪交战而出现发烧情况。
2.外感:分娩之后气血亏空严重,元气大伤,腠理不密,外部邪气也就趁机侵入,导致营卫不和并出现发热现象。
3.血液瘀阻:分娩之后恶露排泄不畅,停滞在体内,导致营卫不通并有发烧现象。
4.血虚:分娩时或分娩后失去大量血液,导致阴血亏损过多,致使脾肾阳浮不敛出现发烧现象。
西医
生殖道有着一定免疫力,可以抵抗细菌和病毒侵入。而当产褥期产妇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导致子宫炎、泌尿系统感染、血栓性静脉炎等感染问题,并伴随发热现象。
1.内源性感染:细菌本寄生于阴道内,但是因为机体的防卫机制所以并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如果新妈妈的抗病能力以及免疫力下降,那么细菌繁殖能力以及毒性就会增强,而这些细菌就会导致各类感染问题。
2.外源性感染:主要是指外界细菌进入产道,引发各类感染问题。这些细菌可以通过不卫生的接生方式、不洁净医疗器械以及临产前的性生活等等,入侵产妇体内。
产褥热的治疗方法
轻度感染以保守治疗为主,严重的感染并且保守治疗效果差或者出血量过多,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1.普通治疗
加强营养摄入,多补充维生素。如果有比较严重的贫血或者过于虚弱,可以适量输血或者血白蛋白,这可以有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此外建议选择半卧位,方便恶露流出,并且将炎症控制在盆腔内,避免扩散。
2.抗生素治疗
一般医生会先根据产妇的症状以及经验,选择一些广谱抗生素,等到细菌培养以及药物过敏测试结束后再做适当的调整。而广谱抗生素的选择也有讲究,要求能对阳性菌、阴性菌、需氧菌和厌氧菌都有效果。因此医生大多会选择同时使用青霉素及甲硝唑联,此外适用范围大、毒性小、效果强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在使用抗生素2-3天以后,患者体温没有持续降低,就要立即做检查并找出原因,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其他抗生素;此外产妇服药量要足够,保持血药有效浓度。如果有着严重的中毒症状,那么就要同时添加适量肾上腺配置激素,以增强身体的应激能力。
产褥热的病因
3.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是血瘀,所以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医生会开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方,比如五味消毒饮合生化汤、清营汤等等。
4.引流通畅
如果是会阴部的感染问题,那么就要及时拆掉伤口的缝合线,这样方便引流;每天至少坐浴两次;如果使用抗生素2-3天没有什么效果(依旧有高烧、腹部症状、体征没有改善),就要注意感染扩散或脓肿形成的问题。
如果盆腔内已经有脓肿,并且保守治疗没有改善的时候,那么就建议手术治疗。脓肿部位靠下,就可以直接穿刺或切开后穹窿部位,排出脓液;如果比较靠上,就要直接进行剖腹手术。如果是会阴或者腹部的伤口感染,就要及时割开并引流。
5.血栓静脉炎的治疗
抗凝治疗
如果局限性的浅静脉炎问题,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该治疗;部分产妇会出现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及时进行抗凝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此外产妇疼痛难忍,就要打止痛针;部分患者还要进行抗生素治疗,比如血栓性静脉炎并且伴有脓肿问题,就需要注射或服用大量的抗生素。
细心护理
该病患者要多卧床休息,需要抬高肢体30°一直到疼痛及水肿结束。可以适当的进行局部的热敷或者热疗。
怎么预防产褥热
1.加强知识普及
普及孕期保健和卫生知识,产前两个月不要过性生活或者盆浴,并且配合治疗妊娠贫血等问题。
2.做好消毒工作
医院要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医生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以及手术步骤,避免生产时间过长和产后出血问题。
3.注意伤口卫生
会阴侧切导致的伤口感染率仅为10-17%,所以熟知会阴侧切的适应症以及手术技术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消毒和卫生,并且根据情况适当使用一些广谱抗生素。如果有水肿问题,可以用红灯照射伤口,促进血液循环方便水肿消除,加快伤口愈合。
4.产后软产道检查
产后要认真检查软产道的情况,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而且产褥期要注意卫生,有条件的话每天擦洗会阴部位两次,小心护理避免交叉感染。
5.使用抗生素
阴道助产或者剖腹产的新妈妈,可以适当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问题。此外生产时间过久、阴道操作次数过多、胎膜过早破裂、有贫血问题的新妈妈,也需使用抗生素。
6.尽量选择顺产
剖腹产会提高感染几率,所以除非条件不允许,可以顺产就顺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