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早教 » 3-5岁 » 对于中国式教育 您知道多少

对于中国式教育 您知道多少

时间:2017-06-01 22:11 作者:小鑫 点击:
导读:古往今来,最可怕的就中国式教育。这可怕的中国式教育拖累了我们祖祖辈辈及我们的孩子身上,可是我们对此该怎么办呢?我们了解中国式教育是什么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这可怕的中国式教育。

  古往今来,最可怕的就中国式教育。这可怕的中国式教育拖累了我们祖祖辈辈及我们的孩子身上,可是我们对此该怎么办呢?我们了解中国式教育是什么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这可怕的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

  现状和体制框架

  眼下的中国式教育,是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模式。与“自由主义”相对。具体来说,是基础阶段“扫盲”+进阶阶段“国家培养人才”。这个模式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以配合国家生产的需要,其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以符合生产需要。这个模式的高等教育(以前是9年义务教育以上为高等教育,现在应该是高中以上为高等教育),是以国家为需求主体来设置专业,以国家为施教主体实施教育。这个模式的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政治集权管理教育内容,即陈丹青所谓的“教育行政化”。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执政者统筹安排的经济模式,教育在整个国民生活中的定位,是为国家生产输送人力资源,所以专业的划分,并非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根据国家的统筹安排。典型例子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基础教育领域,表现为,高考成为独木桥。只有通过高考,才能进入“人才培养”领域,未通过高考的,自然成为“劳力者”。这是计划经济的生产需要。

  3.人口众多,也是现状之一。人口与教育资源的配比失调,加剧了“满堂灌”的现实。尤其在开放民办教育之前,公立学校根本无从应对。

  这个体制框架是纲,由此可自然推导出师范教育的范式

  1.“教学方法”变成一种单纯的“技术”,与“教学内容”几乎完全脱离。政权负责审核内容,施教者负责这些内容的施教。于是,“满堂灌”成为教学的必然选择——施教者只是工具。

  2.施教者无需也无力对内容负责,于是第一,对施教者的水平和能力要求不高,其自发的成长和提升也较慢。第二,内容难以及时更新以符合时代要求,整个反馈迭代的速度变慢。

  3.师范教育重技巧而不重对内容的审视、理解、反思。所以施教者整体素质其实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步。

  私塾体制下,师德是不必另做要求的,因为师德融于人品,融于施教者本身所受的儒家教育。通俗点说,老师之所以能成为老师,是因为他人品好,水平高。而眼下的师范教育,老师之所以能成为老师,是因为其技巧经过培训且通过考试。所以私塾体制下,老师能服众,往往一个教书先生也是村落领袖或长老。但眼下的老师,难以得到尊重。

  中国式教育的另一个因素,是历史沿革。

  从举荐到科考,中国式教育曾是这个星球上最先进的人才遴选制度之一。科考从实质上瓦解了帝国贵族对国家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是人类文明的标杆。

  但随着人口的膨胀,科考难以为继。再加上外部力量的入侵,使得科考原本可以自我修复更新的时间窗口被挤压,突然转换成水土不服的西方模式,变得四不像。

  科考模式下,“教育”是不受集权管制的。施教过程由民间自发进行。考题的性质也决定了施教过程所重视的内容,但由于儒家传统的作用,使得教育无论如何都是先做人后科考。三百千和四书五经孕育了整个中华文明。

  但眼下,工业化生产的要求,量化的实际要求,都导致了中国传统式的教育分崩离析,徒留其表而丧失其精神实质。

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

  所以中国式教育是什么?

  眼下的中国式教育,是沿袭了计划经济的政权需求、受工业化生产影响、又失去了传统文化支撑的无根的教育。“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既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生产和发展的需求,又遗传了工业化、工具理性的大部分缺陷,而传统力量根本无法进行有效自我修复。这艘大船肯定是已经开不动了,暂时没沉,是因为毕竟引进了更多民间的力量,大家从不同角度在修船。可仍旧是一盘散沙,因为名义上的船长还是集权的当局。想振臂高呼出来带大家齐心协力的船员,还没有资格站出来——会被船长宣布为哗变。

  也许,这也是一个类似于“改良还是革命”的选择吧。

  引申一下,挺有意思。引申一个关于考试的,算是上述论述的推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考试同样存在。但考试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筛选,还包括了自我定位,即对市场的切分。因为是市场主导,所以我即使“落选”,也一样可以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家细分市场不同罢了。换种说法,我这是从红海市场里出来投身蓝海。

  比如假设有一种考试,是专门考核教育机构的,那我做的少年行一定考不过新东方。

  可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考不过”是没有问题的,可能反而意味着某种机遇:我可以和新东方差异竞争啊,我从这场考试中知道,我不能走新东方的路。

  但是计划经济模式下,考试的筛选功能被放大,因为考试制度的设计就是为了上层建筑服务的,就是为了淘汰而选拔的,是要去掉不够格的,留下够格的,是一维的选拔标准。只有“我要的”和“我不要的”这两种差别。

  所以会出现高考的困局:考得上的,和考不上的。

  而美国SAT的联考制度,让高考变得比较温和,退位成一种基础资格线,而不是选拔线。

  说实话,以选拔和淘汰作为目标,是有违教育的本质的。

  上述内容就是关于中国式教育是什么的介绍,早教经验是我们不断累积而来的,如果你缺乏早教知识就收藏我们网站吧!

关键字:中国式教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