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妈妈们来说,如果在给宝宝喂食的时候,宝宝出现呕吐的情况,妈妈难免会手忙脚乱。其实,遇到这些情况,并不要太着急,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进行护理!
1、让小宝宝平躺,脸朝下,清除口内异物。不要马上再次喂食,以免造成吸入性肺炎。
2、清洁口腔(漱口或擦拭),清除呕吐物,换衣服,去除呕吐味道。
3、准备小毛巾、塑料袋或容器,以备呕吐之用。
4、必要时收集呕吐物,可以为医师的诊断提供帮助。
5、判断呕吐后是否可以进食
如果症状比较轻微,又没有其他不适,可先休息1~2小时,给宝宝喝少量开水。假如没有再次出现呕吐,则可由清淡饮食开始进食。
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而无法进食,或同时合并有腹泻、脱水等其他症状,则应由医师判断是否需要给予点滴注射营养液,并寻找潜在病因。
6、呕吐后是否补药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给小儿服药。但服药时药液不要太热,服药宜缓,可采用少量多次服法,必要时可服一口,停一息,然后再服。另外,坚决不能滥用抗生素,抗生素不仅会杀害坏的细菌还会杀死好的细菌群,这样只会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损伤免疫力。由于抗生素的吸收和排泄都要经过肠道,如果没有有益细菌的消化助力,就会影响宝宝肠道的消化,加重宝宝呕吐。
婴儿呕吐分为寒吐、热吐、伤食吐,不同的呕吐症状,可以使用不同的按摩方法加以缓解、治疗。
1、寒吐:喜热恶寒,神疲肢冷,面色苍白,食入不化,呕吐次数多而吐出物少,无酸臭气,朝食暮吐。
(1)推前臂(推三关)
(2)揉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手法:以拇指端作按、揉法。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下肢萎软乏力等。
(3)摩中脘
位置: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脐上约4寸)。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端或掌根按揉叫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叫摩中脘;用食、中二指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下向下推至中脘,称推胃脘。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腹痛等。
(4)掐右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为右端正。
手法:以左手固定患儿中指,用右手拇指指甲掐或拇指指腹揉右端正。
主治:惊风,呕吐,泄泻,痢疾等。
2、热吐:面赤唇红,发热烦躁,口渴饮冷,呕吐次数少而吐出物多,并有酸馊气味,小便色赤,大便干。
(1)推六腑
(2)清板门:其中从板门推向腕横纹能止泻;从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
(3)运手掌心
(4)推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第七颈椎下方的空隙处)成一直线。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10~20次。
主治:呕吐,项强(脖子发硬),发热、惊风等。
(5)揉涌泉
位置:屈趾足掌心正前方凹陷中。
手法:以左手托住患儿足跟,再以右手拇指向足趾方向推,或用食、中指端揉。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指两手心,两足心与心胸处)烦热。
(6)分推腹阴阳
位置:腹部。
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3、伤食吐:嗳(打嗝)气吞酸,厌食,脘腹胀满,烦躁不安,呕吐之物有酸馊之气味,吐后得安。
(1)分手阴阳
位置:腕背横纹近小指端为阳池,靠拇指端称阴池。
手法:以两手食指固定患儿掌根之两侧,中指托住患儿手,用两拇指自腕背横纹中间,向两旁分推到阳池、阴池穴,为分手阴阳;自两旁(阳池、阴池)向中间合推到掌横纹处,称合推阴阳。
主治:寒热往来,呕吐食积,腹泻腹胀,痢疾等。
(2)清板门
(3)揉中脘
(4)分推腹阴阳
(5)按揉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