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成长到了3岁左右,已经能保持比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了,这是耐性好的表现。但是,如导语所说的那一类孩子,他的注意力保持时间相对短很多,这说明孩子缺乏耐性。而缺乏耐性的孩子情商也相对较低,看到这里,请家长别着急,只要参照以下几点来培养孩子耐性,那么您的宝贝依然不会输过任何的同龄人。
一、给孩子“等”的概念
学会等待,是耐心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孩子迫不急待地想得到某样东西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 1岁左右的宝宝还不太明白“等一下”的含义,他可能指着门含混地说:“去外面”。这时你可以说:“等妈妈把你的奶瓶洗干净、装上水,我们就下楼。”或者:“等你把这小碗蛋羹吃完,咱们就去找小朋友。”对宝宝,妈妈有必要把抽象的“等”化成具体的事情,让他看到: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点时间。
二、延迟满足从易到难
在有的父母眼里,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这无疑带给孩子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欲望的沟壑因此越来越深、目标频繁地转移,很快令父母应接不暇。但要是有一天来个“急刹车”,说“不行”,必然引来一场哭闹并以父母的妥协告终。
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岁以前宝宝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父母习惯于“即时满足”孩子,“有耐性”的品格当然无法培养起来。训练宝宝的耐性要考虑其年龄和承受能力,一点点延长他们忍耐的时间。对1岁的宝贝,能等上三五分钟已经不容易了,假如孩子以大哭来抗议,就让他哭上1分钟;2岁孩子的忍耐力训练难度可稍大一些,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如果他的愿望推迟到明天才兑现,他就能得到一个玩具做奖励;而3岁宝宝提出要去动物园玩,妈妈不妨准备一个日历,告诉他:“每天撕下一页,等宝宝撕下三张,到绿色数字的那一天,就可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