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儿童的常见病,若孩子不讲究用眼卫生,或者不慎接触了沙眼患者,就容易患上沙眼。孩子患了沙眼,除了积极接受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饮食手段,缓解沙眼症状。下面推荐两款食谱:
枸杞猪肝汤
枸杞向来是清肝明目的佳品,而猪肝中富含维生素A,也有保护视力的功效。另外,猪肝中同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食用后则进一步加强了维生素A的吸收。因此,枸杞猪肝汤可用作儿童沙眼的食疗方。
食材:500克新鲜的枸杞叶,100克新鲜猪肝,适量的生姜。
做法:
1、枸杞叶洗干净,并去梗,备用。
2、将猪肝洗干净后切片备用。
3、生姜切片,按个人口味选择用量。
4、锅中冷水煮沸后,将已经备好的枸杞、猪肝、生姜一同放入锅中,并加少许料酒调味。盖上盖子中火焖15分钟,再按个人口味加盐、味精及香油。
功效:这款汤,不仅对儿童沙眼有缓解作用,还能改善面色萎黄及黄褐斑的状况。除了新鲜的枸杞叶外,枸杞子也有很好的明目功效,妈妈们在帮孩子缓解儿童沙眼症状时,也可以以枸杞子入菜、入粥。
红枣黑木耳粥
红枣不仅是补血佳品,其中含量颇丰的维生素A对保护视力也有不小的功劳。黑木耳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钙、维生素、粗纤维,还含有一定量的胡萝卜素。这两种营养食材相结合,能一定程度上宝宝缓解儿童沙眼的症状。
食材:20颗红枣,15克到30克黑木耳,50克粳米,冰糖适量。
做法:
1、将粳米淘洗干净,在冷水中浸泡半小时后,捞出沥干待用。
2、将红枣洗干净,并去核,待用。
3、将已经泡发的黑木耳去蒂,并撕碎,待用。
4、1000毫升冷水和粳米同时下锅,煮沸后加入木耳、红枣,然后用小火慢炖45分钟。
5、待木耳和红枣烂熟,粳米煮成粥状,可加入冰糖烧闷片刻,即可起锅食用。
功效:红枣黑木耳粥能益气养血,适用于儿童沙眼的辅助治疗,此外对高血压导致的眼底出血也有一定作用。
疝气,也就是某部分人体组织或器官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就是我们平日里常说的“小肠串气” 。引起疝气的因素有很多,也因此疝气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疝气的大致分类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不了解疝气是什么病,把疝气的病情当时普通的小感冒、小发烧处理,从而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引发其并发症,从而导致死亡的。其实疝气就相当于一辆汽车,汽车的外胎爆了,内胎通过破裂的地方挤出来那样子。
疝气的症状有哪些我们都对疝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了,知道疝气大致是什么病了。那么疝气的症状又有哪些?现在我们来看一下。
1、疝气的主要症状是在腹股沟区的部位那里可以看到或者摸到肿块,有时候还会延伸到阴唇或者阴囊部位去。
2、疝气发病时,患者会感到腹痛、呕吐、发烧、厌食、便秘等症状。
3、如果疝气发病与膀胱部位时,那患者会尿急、尿频、尿痛、血尿以及腰部疼痛等症状。
疝气的危害有哪些疝气的危害有哪些?相信这是疝气病患者及其家属非常了解的。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疝气的危害有哪些。
1、疝气会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引起腹痛、便秘、消化不良、厌食、体质变弱等症状。
2、小孩得疝气,则容易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可能会导致不育。而中年患者则会影响性功能。
3、疝气要是长久等不到治疗,则会引起肠梗阻、肠坏死、腹部剧痛等危险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
导致孩子得疝气的原因是什么小儿疝气也是孩子常见的一种疾病。很多家长都不清楚小儿疝气的病因是什么,也因为没有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所以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小儿疝气的病因。
1、小孩患上疝气病的因素里,有一部分是先天因素。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假如鞘状物在婴儿出生后没有闭锁,会有较大的空隙,然后就形成疝气。所以一般情况下,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患上疝气。同时小儿发育不良这个先天因素也容易导致小孩患上疝气。
2、小孩因为便秘、活动量大又或者大声哭闹从而导致腹腔压力升高引起疝气。
如何治疗疝气小儿疝气属于一种外科疾病,也是儿童经常患的一种疾病。可是小儿疝气会影响小孩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孩子的消化系统,甚至于影响孩子的生育情况,所以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类似于疝气的病状,就要及早带孩子就医,并且咨询医生的治疗意见。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治疗小儿疝气的方法:
1、目前治疗疝气的最根本方法就是手术。其中手术主要包括:张力修补术、腹腔镜疝修术和微创无张力疝补术等几个大类。
2、张力修补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手术切口相对较大,容易留疤,另外这种手术的复发率也是极高的。而腹腔镜疝修术则对孩子的身体影响较大,而且费用较高。
3、微创无张力手术则是突破传统手术的弊端,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
如何预防疝气疝气是常见的疾病,同时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要是治疗不当还会影响以后的生活。所以我们平日也要预防疝气的“大驾光临”,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疝气的预防方法:
1、导致疝气的重要原因是气血不畅。所以我们要增强体质,保持血液畅通无阻。
2、饮食正常有序,多喝水多吃高纤维的事物,防止便秘。
3、戒烟,防止呼吸道感染以及慢性咳嗽。
4、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健康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