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期一般为3到10天,此后皮疹、局部淋巴结肿大(约2周后)相继出现。猫抓病的整个病程多在4个月以内,但健康携带者可带菌数月至数年甚至几十年。
1.局部症状 大多数患者自抓伤后约3~10天会出现原发性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斑丘疹、结节性红斑、环形红斑、疱疹、瘀斑、脓疱、结痂、荨麻疹等。多见于手足、前臂、小腿及颜面等处,一般持续约1~3周,个别可在1~2个月后才愈合。皮肤上仅可见纤细的、白色的纤维性瘢痕或结痂。在1~2个月中陆续会发生血管瘤病变,表现为0.5~2.0cm大小的皮肤小结节,可持续数月。
2.淋巴结症状 皮肤伤口愈合后继而出现淋巴结出现肿大,先是近端皮肤淋巴结肿大,依次见于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及耳部等处。大小约1~8cm,质中等硬度,边缘不整,与周围组织粘连,有压痛,少数化脓。有自限性。
3.全身症状 主要表现有低热、头痛、寒战、全身乏力、不适、厌食、恶心或呕吐等。
4.眼部症状 猫抓病的眼部病变较少见,多发于儿童患者。以结膜炎、脉络膜炎、葡萄膜炎为主。常见的有:(1)帕里诺眼-腺综合征(Parinaud’s oculoglandular syndrome,POGS) 不典型猫抓病的最常见形式。眼肉芽肿或耳前淋巴结病引起腮腺区域肿胀伴结合膜炎,出现结膜红肿、充血和有分泌物;(2)勒伯尔星状视网膜病(Leber stellate retinopathy) 出现视网膜血管炎、视力减退、视盘肿胀、星状斑形成,1~3月内视力恢复。
5.其他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 发生率较低,约2%。表现为脑炎、脑膜炎、脊神经根炎、视神经网膜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等。(2)肝脏、脾脏症状 肉芽肿,腹部超声或CT扫描肝脏和(或)脾脏可见多个低回声、低密度区。
本病可根据患者猫狗接触、抓咬史,染色法、皮肤试验、血清试验检测出汉赛巴通体即可确诊。
(一)治疗
对猫抓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出现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对症处理。当疾病处于急性期或者出现全身症状时可应用抗菌素。
1.对症及局部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情,可适当进行对症治疗,如应用些退热、止痛等药物;用消毒液清洗受损皮肤处,被抓挠后,应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干净挠伤处。
2.抗病原治疗 病情严重时可应用抗生素治疗。猫抓病巴尔通体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常用的有庆大霉素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应用剂量为5mg/(kg·d),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5天;庆大霉素静脉用药时最有效,但应用于儿童时需谨慎。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中磺胺甲噁唑(SMZ)30~60mg/(kg·次)、甲氧苄啶6~12mg/(kg·次),2次/d,口服,疗程7天。其他药物如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氨苄西林、头孢类、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多西环素等均对猫抓病有治疗作用。联合用药对于并发有脑炎等重症患者或有免疫缺陷基础患者效果更好。
3.手术治疗 如果淋巴结明显肿大、疼痛、化脓,可进行手术引流。此外,用药物治疗结合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的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疗程。
(二)护理及愈后
护理:(1)按一般内科护理常规,患者不必隔离。(2)高热或淋巴结肿痛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补充高热量,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多饮水。(3)抓伤处保持清洁干燥。
本病为良性自限性疾病,一般经2~3个月可自愈。有严重并发症时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及结合手术治疗多能治愈。当机体有免疫功能障碍时,预后较差,甚至可因免疫功能障碍严重时引起死亡。整体而言本病病死率底,约在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