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 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 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 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 “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 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另外小儿饮食时,发生呛咳、呕吐时,食物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
婴幼儿基于其解剖生理特点,比成人更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感染。婴幼儿的咽鼓管短、宽而平直,如哺乳位置不当,平卧吮奶,乳汁或呕吐物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主要症状耳痛、流脓和听力减退,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婴幼儿不能陈述病情,常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抓耳摇头,甚至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危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过及时的药物治疗多数都能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彻底,会转成慢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也会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如面瘫、迷路炎、乳突骨膜下脓肿、脑膜炎、脑脓肿等。婴幼儿一些骨缝闭合不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易引起颅内炎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可发展为慢性中耳炎,导致听骨链破坏,听力损失和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