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孩子就该这样养,走出家长误区

孩子就该这样养,走出家长误区

时间:2015-04-28 10:07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孩子就该这样养,走出家长误区。
    误区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以及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就早已奠定基础,之后再经过儿童期、青年期等重要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

    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子女的生理健康、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一岁以内是建立孩子与父母依恋的关键期,这个黄金时期错过了就再也弥补不了了。在此阶段,父母亲应该尽可能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至少要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将孩子托由老人照顾。

    三岁的孩子第一次有强烈的独立倾向,也就是家长感觉到的“逆反”,他们开始要求“我自己来”。尽管他们会把饭吃得到处都是,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但他们还是要求自己干,而不让家长帮助。这时家长不要强迫和压制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在思维能力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具备具体形象思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发展,家长可以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教他们识字、数数,但占用时间不要过长。要有意识地带孩子与外界交往,锻炼孩子的胆量,消除敏感。继续训练孩子的知觉——动作综合能力,不要限制孩子的活动。

    六岁的孩子将结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身上有了一些责任——完成作业,也有了一些压力——成绩的竞争。随着他们社会角色的变化,人们对他们的要求也在变化。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其优劣的标准,因为这时期的课程都很简单,孩子们大都能得到90分以上的成绩。这一时期的关键是在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更高的要求。到孩子七岁之前,性格基本形成,从孩子小小的身影上,家长隐约能够看到孩子以后的模样了。

    误区二——“棍棒底下出孝子”吗

    “狼爸”“虎妈”这两个称号对很多父母来说都很熟悉,他们号称以中国的传统式教育来管教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免不了使用一些体罚,或者将过重的惩罚施加于孩子的身上,那么这种“不打不成材”的观念真的是最好的育儿方式吗?

    七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要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中国大多数父母的身上都可以看到。

    但是,这种苛刻的教育方法,被美国耶鲁大学一位华裔教授蔡美儿写在了一本讲述自己育儿经的书里。这本名为《虎妈战歌》的书籍一出版,就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要“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蔡美儿的十大家规是这样制定的,让我们仔细思量一下每一条家规背后潜在的风险吧。

    不准在外过夜(仅适用于孩子成年以前);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人际关系从何建立);

    不准参加校园演出(孩子的表演欲被剥夺了);

    不准抱怨不能参加校园演出(失去了与孩子交流情感的机会);

    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电视和电脑是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

    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学习成绩能代表一切吗);

    不准在除体育与话剧外的其他科目拿不到第一(容易造成孩子的偏科);

    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孩子的兴趣是时时变化的,没有兴趣的练习纯属无用功);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还要期望孩子尊重父母的意愿吗)。

    孩子就该这样养,走出家长误区:

    误区1. 家长永远是对的,孩子表现不好是因为孩子有问题。(家长也要承认自己会犯错。)

    误区2.物质上满足、溺爱,精神上高标准、严要求。(恰恰相反,应该对调。)

    误区3.家长的意志就是孩子的意志。(孩子的意志也是需要被家长尊重的。)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