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别让溺爱害了孩子一辈子

别让溺爱害了孩子一辈子

时间:2015-04-27 09:38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别让溺爱害了孩子一辈子。
    在近日的《悦读》网站教育频道中,一篇名为《世界各国溺爱孩子排行榜》的文章显示,中国家庭溺爱孩子的情况居全球榜首!对于这个排位,确实有些震惊,但也着实让人深思。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但如果把这种爱,演变成一种溺爱,过份地溺爱孩子,那么,爱的本质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害了孩子!

    然而,很多时候,也许连父母们也并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正在溺爱孩子,正在害孩子!很多时候,父母们也许并不知道,哪些行为才是真正地爱孩子,真正地为孩子好!

    那么,溺爱孩子究竟有哪些表现呢?经过业内专家总结,以下十种方式,为典型的溺爱孩子的表现,不知道身为家长的您们,有没有“中枪”呢?

    王玲玲,云南财经大学教授;云南省红十字会心理救助专家;昆明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家庭教育与人才成长课题组专家;昆明教育电视台和昆明广播电视台阳光频率的专家主持。

    王教授是云南第一个将市场经济现实引入家庭教育的专家。从2006年开始每周固定时间在昆明教育电视台《关注·探讨》栏目做专家主持。其主持的《家教有方》系列节目是这个品牌栏目中的精品和王牌节目之一,教育专业特色鲜明,以纯公益性和完全的服务性见长,在青少年成长和家庭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该节目是云南同类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部分节目获得全国教育电视节目评比一、二、三等奖和云南省政府三等奖、昆明市政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十种溺爱方式,你中招了没?

    1、经常给孩子特殊照顾


    画面:一家人围坐在一个孩子周围,一个劲地把好吃的东西拿到孩子面前,供其一人享用,孩子自顾自地大吃大喝,完全不顾家人的感受。甚至家里人想吃一点,他都不给,一把抢到自己手中。对于过生日,爷爷奶奶可以不过,但孩子过生日,就得大派宴席,买大蛋糕、送贵重礼物……

    2、以孩子为“圆心”

    画面: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孩子个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孩子团团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

    3、轻易满足孩子要求

    画面:孩子想要什么就马上给孩子买什么,生怕孩子哭闹,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要求就更轻易被满足了。

    4、生活懒散没规律

    画面: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看起电视节目或玩起电脑来,没个节制,学习没有规律,想什么时候做作业就什么时候做作业,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第二天早上睡懒觉,大人对孩子放任不管。

    5、对孩子祈求央告

    画面:大人一边哄孩子一边央求孩子吃饭睡觉,孩子还会讲条件,非要大人答应他买什么东西他才肯吃饭睡觉。大人们在一边不断地祈求央告,却不严厉制止。

    6、包办代替

    画面:这是记者亲眼看到过的一幅画面:一个快八岁的孩子,每次拉完大便,都是爸爸妈妈亲自为他擦屁股。就连盛饭夹菜这样简单的事,也是家长一手代劳,每次都是盛好后放到孩子面前,夹好菜放进孩子碗里。更别说打扫卫生、洗衣服之类的事了。孩子的父母这样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

    7、大惊小怪

    画面: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就哇哇大哭,父母长辈们赶紧冲上去,惊问孩子:“摔着哪儿啦?疼吗?要不要紧啊?”就连孩子用手碰下草丛里的蚂蚁,也吓得大呼小叫地让孩子扔掉。

    8、随时把孩子留在身边

    画面: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9、害怕哭闹只有哄骗迁就

    画面: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一看到孩子哭闹家长就显得手足无措,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10、当面袒护

    画面: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记者点评

    对于这些画面,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习以为常。然后,就是这种“见怪不怪”的现象,让人颇为忧虑。

    近日,昆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王玲玲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深度剖析了许多中国家庭过度溺爱孩子的原因、后果及解决方法。

    原因

    溺爱与社会及家庭背景有关

    “客观上讲,这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独生子女代的父母们曾经历过饥饿、物资匮乏的时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他们都希望下一代过得比自己好,顺水推舟的溺爱油然而生。今天中国产生溺爱的经济背景与当年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情况颇为相似。当时美国是世界工厂,人们生活普遍富裕。为了不让孩子们过自己曾经的贫困生活,整个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为溺爱放纵孩子大开绿灯。”王教授分析说。

    王教授还谈到一些其他的原因。父母的失职感主观上造成了对孩子的溺爱。社会转型,一方面机遇增多;另一方面压力加大。使父母常常不能陪伴孩子。对于那些由爷爷奶奶甚至于保姆带大的孩子,父母们出于愧疚心理而用物质进行弥补;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感情的缺憾,也会在无意识中产生对孩子的溺爱。如:夫妻关系失和、单亲家庭、全职妈妈、暴力家庭,父或母对孩子的溺爱已经是一种心理需要;父母不幸的童年阴影挥之不去,用对孩子的溺爱去弥补自己残缺的童年,下意识把孩子当成改变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机遇”;独生子女代形成的“421”家庭结构使溺爱成为可能。有能力的双方老人都争着爱孩子,比赛、较劲、加码对孩子好,最后把孩子惯坏了;还有人们对溺爱的后果估计不足等等不足而论。

    后果

    过分溺爱剥夺孩子能力和独立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车,开上社会这个高速公路,必然翻车。

    王教授分析说,人的能力形成最终表现为自我主张和自我控制两个方面。被过度溺爱的孩子无法建立正常的自我控制能力。将来进入社会连起码的社会抑制反射都无法建立。如:不会与人相处、不能遵守社会规则、没有执行力……也就是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这就是老百姓(603883,股吧)讲的:“惯子如杀子”。

    “过分溺爱是对孩子能力和独立的无情剥夺。”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溺爱的恶果。王教授还谈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曾盛行“纵容民主主义”理论。该理论把父母管教孩子的责任降到最低限度。任何形式的约束都被认为是有害的。这被看作是美国历史上最纵容的十年。溺爱放纵随心所欲地剥夺孩子自我锻炼、自我能力释放的机会,对孩子没有任何纪律约束和控制物欲的要求。父母只知道一味地为孩子创造一个万无一失、舒适、周到的环境。当孩子离开家走向社会后,他们不能忍受任何外部的约束,这辆没有刹车的车,一旦驶入有规则的社会,就会痛苦万分,心理崩溃。 “让孩子在溺爱中长大,收获的只能是痛苦的人生。”王教授意味深长地说。

    支招

    如何把握爱孩子的尺度?


    王教授建议家长们对孩子的爱和管教要平衡。同时提出几点建议。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有条件地要求孩子的行为遵守规则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是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如:横蛮不讲道理、砸东西、哭闹等。孩子有情绪表明受到了挫折。如孩子想买一件东西,是因为他太喜欢了,但自己又没钱买,只有要求父母买给他。被父母拒绝受到挫折后,他用发泄情绪的方式表示他需要理解。如果此时父母用责备或教训的方式会造成对孩子的"二度惩罚"。”王教授谈到在当时的情景下父母要能与孩子“共情”,理解他此时此刻的行为。不做任何评论,不大声责骂孩子,不给孩子贴标签,等孩子平复情绪以后,再和风细雨地和孩子沟通。不要在孩子情绪爆发时火上加油,那样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有条件地要求孩子的行为遵守规则。是指要给孩子立规矩。孩子在2.5-3岁时是立规矩的年龄。让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王教授提出,规则的建立必须是可以替代性的,不是剥夺。如:不让孩子看电视,就给孩子安排看儿童剧或是其他好玩的机会。有规则的孩子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有了自由孩子才不会无休止地提出各种物欲的要求,也不会无法无天。

    有规则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不溺爱、不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耐心。

    不要盲目赞美孩子

    “不要盲目赞美孩子,不要动不动就伸大拇指,孩子做什么都说孩子"太棒了"、"真厉害"等。”王教授说,这样孩子会以为赞美来得太容易,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别人都应该赞美。“赞美孩子时,要能让孩子明白赞美这件事的理由,比如这次积木搭得好,好在哪,孩子克服了哪些困难值得赞美。”爱孩子要爱在“点子”上,赞孩子也要赞在“点子”上。

    理解孩子的气质,因材施爱

    “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在同样的情境下,一个孩子会用哭闹与父母沟通;另一个孩子可能会用肢体语言和父母交流。” “家长在给孩子立规则前,首先要了解孩子属于哪种气质,用什么方法才能适合你的孩子。如果一个又唠叨又啰嗦的唐僧似的家长,遇到一个冲动暴躁并且善辩的孙悟空似的孩子,那家长按照自己的意志所定的规则,肯定会让孩子废掉”。遵循孩子的特点而立规矩十分重要。

    小溺爱一把是幸福,非理性过度溺爱是毁灭

    如果对孩子一味地严厉管教,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王教授说:“适当地小溺爱一把,孩子会觉得很幸福。但如果过度溺爱,那就会让孩子走向毁灭。”“只要爱和管教是平衡的,家长能守住底线,孩子能遵守规则,小溺爱一把孩子,也是今天孩子们的特权。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个福气,那时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没有这个条件。”

    最后王教授指出:家庭中,孩子的父母亲一定要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保持口径一致,即在批评孩子时任何一方都不能“护短”,要态度一致,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每次教育都会半途而废,得不偿失。

    视野

    世界各国溺爱孩子排行榜


    第一名 “上帝模式”—中国娃娃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宠溺世界第一。由于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大部分家庭都开启了“421”的上帝模式—四个老人,两个成年人,一起溺爱一个孩子。孩子就是家庭里的上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靠哭闹撒娇等多种手段逼家长就范。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做“倒行孝”,说的就是这种要星星不给月亮的“众星捧月”式的教育方式。

    第二名 “天堂模式”—阿拉伯石油小哥

    阿拉伯人在对男孩子娇惯的程度上不亚于中国人。卡塔尔、阿联酋、沙特等石油国家的男孩,可谓从小便生活在天堂中。家境普遍富裕的男孩们,从小便有大批的随从侍女随侍,挥金如土,地位尊崇。相反,女孩子的地位就要差得多了。

    第三名 “阳光模式”—欧洲小伙伴

    在欧洲,孩子们生活丰富多彩,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从事的运动和才艺学习。家长们通常会比较随孩子性子,对待孩子并不严厉。在欧洲家长的眼中,孩子的生活就是要阳光健康,长大后才能成为积极向上,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第四名 “修行模式”—美国孩子

    在美国,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类似苦修。大多数孩子想要获得零花钱的话,需要承担部分家务,或是打工换取酬劳。另外,他们还必须定期参加学校、教会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童子军。美国人着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思维,他们爱孩子的方式,是让孩子独立。

    第五名 “压力模式”—日本儿童

    在日本,绝大多数家长对待孩子比较严苛,在家里不苟言笑,孩子们被从小教育要严守各种规矩和礼节。因学校课程难度仅次于中国,孩子们在课后通常奔波于各种辅导班之间,并且,他们还要抽空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日本家长认为孩子就要在压力中成长,今后才能融入社会。

    第六名 “地狱模式”—以色列少年

    由于生活在战火纷飞的中东地区,以色列孩子从小便生活在“地狱式”的教育里。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是孩子们的必修课。每逢节假日,常有成群的犹太少年由两个大人带着做游戏或者赛跑。以色列人认为真正爱孩子,就要让孩子们从小吃苦。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