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也许你正在阻碍孩子的“社会化”

也许你正在阻碍孩子的“社会化”

时间:2015-04-11 10:16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父母首先修正了自己,才能给予孩子有利的引导。
    人是社会性动物,从出生直至死亡,终其一生,人都是在不断地接受着社会化。社会化,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研究表明,一个社会化的人才能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爱别人,学会接受别人的爱。幼年时期建立并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对ta将来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幼年时期没有获得最起码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人,在ta青春期和成年以后就可能表现出社会情绪、社会适应以及心理调整等方面的困难,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反社会行为。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不容易,但是有些父母过于心急;有些父母习惯比较;有些父母要求过高……总是觉得孩子在社会化方面差强人意。社会化的过程,即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即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远非父母看到或期待的那样简单。

    今日的文章,通过对“静观育儿”微信后台的常见问题做梳理,再来谈一谈孩子们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给父母的建议。

    说话晚或不爱说话,不代表语言发展迟缓

    一位妈妈问:

    我的宝宝是两岁的小女孩,她说话和同龄孩子比,说得比较晚,去医院医生说没什么问题。可是这孩子一直说话都不太清楚,除了家里人之外,别人都听不懂她说了什么,而且每次说话第一个字要说三四遍,才接着说第二个字。我就告诉她慢慢说,基本上每说一句都是重复很多次第一个字,感觉成了磕巴了,我现在非常担心她的这个问题!

    语言表达是孩子社会化必须要学会的一项基本技能。静观育儿微信上,遇到很多父母为孩子说话问题烦恼。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妈妈显然有些着急了,孩子一定也感受到了,她有压力,所以更不愿意说话了。结果是适得其反。既然排除了生理问题,就不要太担心。孩子说话的时候,就给予积极回应,不说话的时候,也不必勉强。少关注孩子“不太会说话”这件事。只需要做父母该做的就行了,包括顺其自然多跟孩子说话,多带孩子去体验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等就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福气。

    我见过很多孩子,2岁多了,不能连贯地说完整的句子,但他们都是正常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身心发育速度和水平都不一样,着重发展的领域也各有不同。很多时候,孩子们不过是处于一个语言沉默期。他们在观察、在听,只是未表达。

    父母要做的,是给宝宝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平时大人可以多跟孩子说话聊天,还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故事结束后和孩子简单地讨论一下故事中的精彩内容,比如问问孩子最喜欢谁?在孩子对故事的兴趣中更有利于习得和发展自我的语言,但父母不能偷懒,讲故事最好是父母亲自陪伴孩子进行,而不是简单的打开故事机或早教机而已。还有就是要少看电视,常把孩子独自丢给电视,同样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另,若父母有一方或双方都比较内向、好静的话,孩子的性格也会受到父母性格基因遗传的影响,语言表达方面也就看起来更不活跃。接纳孩子,保证积极的亲子互动就好。

    孩子不会交朋友,是TA在学习和练习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同伴交往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也是静观育儿微信后台的高频问题之一。很多父母都呈现出“过度干预”的倾向,比如下面这位妈妈所做的:

    女儿5岁,幼儿园大班,可总是交不上几个朋友。我经常忍不住会告诉她,应该像其他小朋友学习。随时也会提醒她见人打招呼、主动些、嘴巴甜一些。可是,最近孩子似乎很苦恼,回来后不爱说话也不笑了。老师也不太喜欢她,因为她为了交朋友,有时候有点故意逗小朋友笑,想引起小朋友的喜欢,可是老师觉得她太皮太乱,所以总批评她。

    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玩到一起的,即便是大人也一样,没办法和身边每一个人都成为朋友。对于孩子们的交往,妈妈持保护和支持的态度就好,当孩子有问题寻求帮助的时候,再给予孩子适度的引导。

    上面案例中的这位妈妈,显然对孩子的“社会化”过度关注了。且她关注的都是负面的,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同时却未能帮孩子提供有效的技巧、情感上的支持。孩子为了获得妈妈的爱,独自猜测、以至于用力过度、方式不当,最终陷入低效的、体验不良的情境中。

    其实,对于孩子的交往方式,父母最好少干预。这是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并学习和各种人打交道的一个过程,父母不可能替代。父母放手,孩子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

    另外,妈妈可以通过游戏、讲故事等更加潜移默化的方式,适当引导、教会孩子一些社交技能。比如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教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或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以及引导孩子体察他人的情感变化。

    “人来疯”,是孩子在抗议

    不少父母应该都经历过下面这位家长的烦恼:

    我家宝儿是女孩,今年5岁3个月,人来疯。家里要是有外人,就对外人特好,对家里人特没礼貌。说她,她还乱发脾气,我都拿她没办法了,还特爱说“你讨厌,走开”之类的话。

    3-6岁的孩子在家中没外人时很听话,而有客人来时或父母带他到别人家玩时,就有可能变得不听话、不懂礼貌,对父母的批评置之不理,让父母感到很没“面子”,甚至将大家陷入都很尴尬的窘境。这种现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究其原因是孩子在对事物心生好奇,并追求刺激和变化,在外生人面前要显示自己的存在,因此会有一些“叛逆”行为。

    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一方面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希望获得所有人的关注,也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家庭中缺同伴,甚至连父母的陪伴都很缺乏,于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他们就感到好奇、很兴奋,希望别人注意自己,一点不照顾父母的面子,表现得异常兴奋、无理取闹。发现大人们开始注意自己时,他们就会从心理上觉得很满足,尽管受到批评,但也觉得比没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要好。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自己夸大的行为,对平日缺少“关注和陪伴”的抗议。

    给父母们的建议是:在接待客人或去人家做客时,要让孩子积极参与你们的活动,如,“给阿姨拿糖果”等。另,童言无忌,孩子说出不合适的话,也不要立即训斥,以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如孩子已有不听话的“叛逆”表现,父母不要立即有强烈反应,先淡化或转移话题,过后再教育,不要在人前训子。

    当然,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止上述几个。但是背后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想帮助孩子顺利实现社会化,除了牢记我们常常强调的“少干预”、“多陪伴”等原则,还请父母至少做到以下5点:

    1.利用游戏


    心理学家约翰·马里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他发现未成年的猴子经常在笼内相互嬉戏、追逐,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分开到别的笼中,不让他们玩耍。结果,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痴呆,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殖的本能。可见,幼猴的玩耍是成长为健康大猴的基础。

    其实人类也是如此,幼儿的游戏同样也是发展成大人的必要基础。好的游戏,会让孩子在快乐中完成社会化。

    2.学会倾听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多抽点时间坐下来和孩子聊聊,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孩子的言行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听孩子讲话时要注意姿势,不要高高在上的样子,最好能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父母以这样平等、开放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本身就是绝好的社会化示范。

    3.向孩子“索取”

    聪明的父母,会不失时机地索取孩子的回报,一个吻、一声谢谢、整理玩具、帮助干家务,甚至索要孩子比较喜欢的东西等等,让孩子逐渐知道爱是相互的。当然,我们还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判断别人的表情与感受,理解与体验内心感受,恰当表达对别人的关心。

    4.学会施爱

    孟老夫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父母应该从小对孩子施以爱心教育,不仅爱孩子,更让自己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身边为我们服务的人。我们对孩子的培养,要多从身边的事做起,要让他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感受爱、懂得爱、学会爱。当然,在这里,父母的以身作则、身教言传,最重要。

    5.到幼儿园去

    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幼儿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现代幼儿心理学研究,幼儿到了3岁就想交朋友,需要小伙伴,这就是社会性的萌芽。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庭跨入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群体。尽管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中心。一到幼儿园,哪怕是小皇帝也得要服从群体需要,不再是中心了。所以每个孩子进园后,都要经历从“以我为中心”向“以群体为中心”的过程转化。

    有的父母,往往不重视孩子之间友谊和交往。他们封闭自己的家门,不但不许自己的孩子出去,更怕孩子带小朋友们来家玩,常把孩子的朋友拒之门外,见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对方孩子。他们以为这是爱自己的孩子,实际上这不仅破坏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伤害了孩子的感情,而且也阻塞了孩子的正常发展渠道。

    如果孩子的社会性得不到及时的培养,这种能力就会逐渐退化,所以要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走出家门,到小伙伴中间去,送到幼儿园,这样等到孩子进入小学,就会如鱼得水、迅速适应学校的环境,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健康、活泼。

    Tips:美国心理学会给幼儿的“社会化”制定的诊断标准:

    ①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②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③做了错事,并造成了坏的结果,但能在不被人发现时主动认错。

    ④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也不告状。

    ⑤对周围的人表示关心,分享自己与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一般来说,在上面的5条中,6岁以下的孩子应最少满足1条;7-12岁的孩子应最少满足2条;13-18岁的孩子最少应满足3条。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说明孩子社会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

    当然,感兴趣的父母朋友也可以为自己做一下测试,及格的标准是符合其中的3条。如果达不到,那么父母就应该反思自己了,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父母首先修正了自己,才能给予孩子有利的引导。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