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减负,家长增负
陈忠明是辽宁沈阳一高校教师,他的儿子今年读五年级。
2016年底,沈阳教育局颁布“最严减负令”,要求教师不得不加选择地布置教辅材料上的作业,不得布置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
这不是教育部门第一次颁布“减负令”。事实上,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 示》。之后,几乎每隔几年,相关部门就会根据新形势出台相应减负政策。1964年、1978年、1988年、1994年、2000年、2004年、 2010年……各种版本的“减负令”数不胜数。而在地方层面,各地多年来也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对在校时间、课后作业、考试、补课、休息和锻炼时间等做了严 格细致的规定。
陈忠明也能明显感觉到此次“减负令”的力度,“现在,已经没让家长批作业了,成绩也不发到班级群里了,孩子上学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
可孩子看起来是减负了,新的烦恼也跟着来了。现在,孩子每天下午3时50分就放学,每周三因为老师业务学习,更是2时50分就放学了。“这个 点,让家长怎么接?”陈忠明告诉记者,由于他是大学老师,时间相对还自由一些,儿子多数是他接送,但因为周三晚上有课,他也只能让托管班接孩子。而托管班 的费用每月在600元以上,不仅昂贵,而且很多缺乏安全保障。
谁接孩子甚至引起了教育部长陈宝生的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说:“基础教育阶段,放学之后,学生怎么办?我到教育部工作之后在基层做过调研,好多学生家长就讲这个事,这是件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非常揪心、非常挠头的事。”
对于这个问题,各地也进行了探索。2014年起,上海市公办小学普遍向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课后免费看护服务;今年初,江苏省南京市下发通知,所有公办、民办小学实行“弹性离校”制度,为小学生免费提供延时照顾服务。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实行弹性放学时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或与家长建立谈判沟通机制适当收费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不过,对于意见实施的效果,陈忠明认为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