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喜悦和苦闷需要有发泄出口
然而这次“庭外沟通”并未见效,于是,王晗呈上了第二封“申诉信”。
“与那些早恋、追星、玩网游的人相比,我只是喜欢聊天罢了。”王晗表示:自己的聊天对象都是同学和朋友,对此,父母应该能够理解。
这个13岁的男孩已经到了很敏感的年纪,他的喜悦和苦闷,有时候不方便和家长说,唯一的出口就是那些朋友,他觉得,适度玩手机、聊聊天,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判决:每周2小时正大光明玩手机
孩子的申诉动摇了王晗父母曾经的决心。最终,王晗草拟了一封名为《有关王晗2016年秋-2017年春上网时间的安排初步协商》的协议。
“协议”对双方的责任进行了约定。王晗终于在“诉状”的帮助下,迎来了每周末固定的2个小时“玩手机”的时间。这意味着他玩手机的时候不用再忐忑,不用再有负罪感。同时,他也要有相应的付出,那就是每逢大考必须考进前50名,如果名次靠后,则“玩手机”的时间也会相应缩短。
最终,甲乙双方在落款处签下了彼此的名字。
那些防手机招数到底有多大作用?孩子们又有怎样的想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15%的学生签上网协议
11月1日,记者分别在省城一所高中高一某班与一所初中初一某班,对94名学生做了无记名调查问卷。
其中有9名初一学生及5名高一学生表示曾经与父母签署过“上网协议”,换句话说,有近15%的学生与家长签署过类似协议。值得注意的是,这14名学生全部为被动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