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孩子打人或被打,拼得是孩子的体力和父母的智商

孩子打人或被打,拼得是孩子的体力和父母的智商

时间:2015-07-23 10:51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孩子打人或被打,拼得是孩子的体力和父母的智商。
  大家好,近期很多妈妈咨询我这个问题,于是专门在这里跟大家详细地分析“孩子打人、被人打,怎么办?”这个话题。怎么办?当然不是“打回去”这么简单的处理办法。在正式开讲前,我刚才仔细看了一下大家在微的提问,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咱家宝宝打人,推人,咬人的

  咱家宝宝被人打的

  孩子打人或被打,家长和家长之间该怎么办?

  咱家宝宝打人,推人,咬人的

  好的,我们来讨论第一个话题。咱家宝宝打人怎么办?讨论怎么办之前我们先看看3岁以前的宝宝为何会打人、拍人、推人、咬人等。

  1岁以内的宝宝,会特别喜欢拍,拍人,拍自己,扑人,甚至咬人。这都不是故意的。他们是在探索,是正常的发育过程。“打”是由于上臂的控制能力还不够灵活。如果孩子上臂僵硬,就会出现过于用力的情况。

  有妈妈说宝宝会从别人身上碾压过去,或是冲撞对方。这仍是基于孩子身体的发育。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空间感、身体控制能力。

  5个月的孩子到处乱抓,属于正常。有的还会抓伤自己的脸,因为手的控制能力差,父母要仔细看护。

  1.5岁以后,孩子的空间感好了,可以敏锐地发现身边的障碍物。另一个就是身体的控制能力。一般1.5岁的孩子才可以在快速前进的过程中,迅速刹车或拐弯。刹车的能力与孩子的内耳前庭的发育有关系。肌肉控制能力更好的孩子,会灵活地加速或减速。

  3岁以前的孩子打人,一种是生理性的,一种是模仿的,极少的是恶意行为。

  刚才有妈妈问到,怎样可以让宝宝拍得轻一点。

  解决方法1:促进宝宝的手部触觉能力。按摩,接受更多的触觉体验,告诉宝宝什么是轻、重。

  如果宝宝手部触觉能力发展的不好,以后在写字的时候,也会比较吃力困难。手发育的好的,是可以绣花的;发育的不好的,只能锄地啦。

  解决方法2:肢体操,帮助宝宝控制上臂的力量和灵活性。

  咱家宝宝被打,怎么办?

  第二部分:咱家宝宝被打怎么办?在讨论怎么办之前我们要先看看你的孩子是否真的“被打”了。我想问大家 你们是怎么判断自家的孩子被打的了?

  妈妈:我看到了被打,孩子哭了。

  王荣辉:你看到的是个现象,是行为。而被打是种感受。

  根据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在早期孩子不会把别人咬他、掐他、推他当成被打。但是,你的行为会告诉孩子:你被打了,被欺负了!这就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安全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

  举个例子,你们两夫妻打情骂俏时,也会有打一下拍一下的情况。这也是打呀,但是你会生气吗?你会觉得你老公在家暴吗?不会!让你真正感觉被打的,除了身体上的疼痛外,还同时伴有被伤害、被欺负、伤心,孤独,害怕,愤怒等感受和情绪。如果你总是被一个人打,你会对他产生恐惧吗?会回避这类人吗?这些感受会怎样影响你的行为?这就会影响到我们的社交和安全感。

  当孩子感觉自己被打,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在第一时间处理生理上的伤害。实际上如何安抚心理上的伤害才是重中之重。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大人在觉得不公平、被欺负了、恐惧时,心理需要什么?首先是安抚,缓解我们的疼痛、悲伤和被伤害感;其次是支持,让你变的强大。

  如果孩子觉得“他欺负我”,你可以传递“你是受欢迎的,他只是喜欢你手上的这个玩具,他用的力有点大”,孩子就会知道“哦,我不是不受欢迎的、他不是在欺负我”。

  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安抚呢?会拥抱吗?会亲亲吗?会温柔的耳语吗?除此之外,还要给孩子力量,让孩子觉得自己足够强大。不然的话,以后在面对别人的欺负时,会无力回击,以后就会越来越弱小,会变成生态链最低端的环节。

  孩子打人或被打,家长和家长之间该怎么办?

  第三部分,我想跟大家聊聊当孩子开打后,家长该如何处理?

  如果对方家长极度不配合,价值观育儿观与你不一样,非常冲动、情绪化,此时你应该尽快远离,避免出现进一步的伤害和不可控的后果。因为你要保护孩子。你心里可以把对方骂一万遍,但是,请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

  举个例子,当你和老公在餐桌上大声争执时,你的孩子反应是什么?有的孩子就会吓呆了,有的会吓的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会吓的做恶梦,因为孩子早期的安全感是非常不足的。试想,如果你和对方家长造成冲突,不管你们之间的冲突是谁打赢了,吵赢了,或是报警了,受伤害最大的是谁?是双方的孩子。这个时候是双输的局面。

  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有孩子事后真的就自闭了!做为父母,你能承受如此沉重的后果吗?我特别认同我的好朋友陈冰博士的一句话:做父母一定要情商智商都要高。你冲过去把对方打一顿并不是给孩子真正的保护。

  最后我想和大家谈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在处理这些冲突时成长?

  有妈妈说:总不能孩子被打时,我说你没有被打,或是把孩子带走,这样会不会把孩子养成懦夫?

  王荣辉:帮助孩子成长,一定是要基于孩子现在的成长水平。例如,一岁的孩子,你总不能教他说:直接打回去,第一次就把对方收拾的服服贴贴的,把对方打到怕吧。因为你家孩子根本做不到,做不到就会再增加他的挫败感,这可能导致我们的孩子更加畏惧。但是十岁的孩子,可以这么做吗?可以的。

  群里的爸爸妈妈们,是否清楚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解决社交冲突的能力在什么水平上?他们可以使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下一个提升的目标在哪里?

  1岁以内就不要想了,他们完全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连参与的能力都没有。以看护人为主导来解决问题。

  1岁多的孩子,教会他在被打的时候,用跑躲避攻击;或是寻求帮助,跑过来喊妈妈或看护人。因为这么大的孩子不能判断对方是否比自己强大等,所以这个阶段应以寻求帮助为主。旁边没有大人可喊时,把胳膊伸出来,保护自己,阻挡对方的攻击。

  2岁左右,孩子可以清晰表达了,用语言理论。如“不准打人,不准抢东西,我不给你,这是我的”。我们有些学员的宝宝在1岁8个月时就可以讲很好的句子了,这样的方法宝宝也可以驾驭了。

  再大一点:用手伸出来控制对方。如果对方仍在攻击,孩子无法控制局面,还是要寻求帮助,此时大人应该介入。在这个阶段,鼓励孩子自己处理,父母应减少协助。

  孩子4、5岁时能否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完全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冲突,如吵架、打架等,取决于孩子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能否遵循社交规则。比如孩子情绪激动时肢体会失控,那家长可能还是要给予一定的协助,以免状况失控;但如果孩子在处理冲突后仍能愉快的融入到团队游戏集体生活中去,这时候就可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冲突。

  特殊情况:孩子和兄弟姐妹之间、孩子跟发小或闺蜜出现冲突时,建议:把身体伤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和解决。

  特别强调:寻求帮助与告状的不同

  寻求帮助的主体仍然是孩子,只是孩子的力量不够。比如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够,需要妈妈给他力量和协助。

  而告状是我告诉妈妈这个事情,然后你帮我解决去,还要按照我的期望去解决。告状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这也不是我们大家都接受的社交规则。

  好的,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今天讲了“孩子是不是真的打人,什么是被打,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孩子心理上的伤害,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处理冲突的能力”。其实还有很多好的方法和案例由于时间所限本次未能全部分享给大家。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