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注重兴趣培养克服暴力行为

注重兴趣培养克服暴力行为

时间:2015-07-21 10:08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注重兴趣培养克服暴力行为。
  在望子成龙的心理驱使下,不少父母希望子女从小就学习一种器乐。可惜的是他们有些人因为操之过急,又缺乏经验,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练琴。等到大人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讨厌练琴”的念头早已深深烙在小小的心灵上。这是家长们未曾想到的,也是不愿看到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家长在辅导孩子学琴过程中,重点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孩子学琴兴趣的培养,克服各种暴力行为。

  儿童喜欢学琴,靠的是兴趣。学琴上任何“聪明”或“提前起跑”都敌不过“兴趣”两个字。在不同的学琴阶段,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附之以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琴兴趣。

  在孩子学琴过程中,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尽快提高演奏技巧,往往采取一些暴力的练琴方式。拉大练琴时间,稍不满意,非打即骂,讽刺挖苦。这是严重的暴力作业行为。这种行为,不仅给孩子当下的学琴带来痛苦,更破坏了孩子们对学琴的兴趣和意志力。暴力作业对儿童信心、意志、品格等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让孩子罹患一种“厌学”的慢性疾病。厌学是学琴中遇到的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暴力作业则是把这样的敌人送到孩子心中最快捷的交通工具。所以,营造一个温馨的学琴氛围,使孩子在练琴过程中增进快乐的感觉,这些感觉绝非完全来自奖赏和赞美,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以关怀和鼓励。

  家长大都对孩子学琴提出了各种长远的、短期的、整体的、局部的奋斗目标。这种目标能否实现,首先取决于它的合理性,也就是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孩子自身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可能性。过低的目标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孩子们的热情和潜能;过高的目标,又会使孩子们陷入技术障碍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合理目标,常常是那种具有一定难度而又不使孩子们陷于灰心丧气的目标。俗话说:“跳起来摘果子,伸手不得,跳而获。”如果学习者在练习时,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采取慢练和分解练习的方法,不贪大求难,不急于求成,就会大大减少和消除技术障碍的发生,减少练琴者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过分强制的抑制努力。

  二、注重让孩子做有意义的重复练习,克服机械无目的的练琴。

  狄兹根有句名言:“重复是学习之母”。他精辟地概括和解释了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途径。但是,重复学习并不总是具有正面的功效。一些家长在辅导孩子练琴时,只是简单规定孩子应该练多长时间,或把某种曲子练多少遍,这是十分有害的。且不说这种简单重复会造成多少时间的浪费,更糟糕的是在无意中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了错误的方向,使他们只知关心表针的走动和积累重复的次数,乐曲的演奏要求都被置之脑后了。

  影响练琴效果的重要变量不是复习的次数,而是复习的附带条件和结果。充其量,重复练习本身不过是一种载体。它具有动力,犹如一辆运动的汽车,而效益的产生取决于这辆车上是否载有货物,驾驶员是否明确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和熟悉通过的路线等附带条件。

  正确练习的基础是目的明确和不断完善的反馈机制。在练习中根据视觉、听觉、动觉等感觉器官提供的反馈信息,大脑要不断发出新的指令。对演奏动作加以及时调整、修正,使之更加符合预定的设想、要求,最终实现演奏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练琴者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俄国钢琴家马尔科·哈姆布尔格,曾深有体会地说:“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花了多少时间在键盘上,而是动了多少脑筋在键盘上。我的最好练习都不是在键盘上做的,我用思考去直接解决问题。”

  有些技巧需要在持之以恒的练习中,方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效果。真正可怕的是对待技术障碍的不良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制定这样一条练琴规则是大有好处的:练琴中技巧越是复杂、困难的地方,越是应该注意心平气静,从容不迫。只有在大脑和动作器官对所演奏的内容做出清晰、有效的反应的前提下,练习才是最大限度的实现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悉心呵顾好自己的孩子,让他们都能具备一颗优美的心灵和不凡的艺术才能,让他们在艺术的海洋里扬帆奋进,健康成长。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