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孩子“顺手牵羊”怎么办?

孩子“顺手牵羊”怎么办?

时间:2015-07-10 10:57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孩子“顺手牵羊”怎么办。
  古语有云:不告而取谓之贼也。当孩子拿回一些并不属于他自己的物品,并理所应当地告诉你“这是我发现的”“这是我捡到的”,家长难免会感到担忧为难。确实,不说谎不偷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那么遇到孩子“顺手牵羊”该怎么办?

  绝对的“偷窃”在孩子的身上仅仅是个别和偶尔的问题,幼儿期到学龄期的孩子“顺手牵羊”还算不上绝对的“偷窃”。

  孩子“顺手牵羊”行为的原因分析

  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偷窃”的概念,孩子“顺手牵羊”行为,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物品所有权的问题。

  Tips:幼儿期,1周岁至不满3周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

  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时期,尚没有“物权”的概念。孩子认识自有物权的意识比认识他有物权的意识发展得早,分不清“我的”、“你的”、“他的”,只要是喜欢的就是自己的。

  理解的孩子的感觉和想法:

  “我的小手,我的嘴巴,我的眼睛……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糖果。”


  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孩子还不能清楚区分想象和现实。孩子常常会把想象当成现实,当他想象某件物品是自己的,就会当成是自己的收起来。

  理解的孩子的感觉和想法:

  “架子上那么多的糖果,多到我都快数不清了,如果我能拥有一个就好啦。”


  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孩子还不能充分理解规则和流程。孩子通常是在不清楚规则和流程的情况下,拿了不该拿的物品而已。

  理解的孩子的感觉和想法:

  “商店里的糖果好像大家都可以拿呀,爸爸妈妈也在拿呀。”

  “爸爸妈妈拿了糖果会去收银台付钱,可是我没有钱啊。”


  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孩子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没有内在评判是非的标准。在孩子眼中,对的行为就是会收到成人表扬和赞赏的行为,不对的行为就是会受到成人批评和惩罚的行为。

  理解的孩子的感觉和想法:

  “偶尔拿了糖果不去收银台付钱,又会怎样呢?”

  “爸爸妈妈的语气和神态让我感到害怕,也许我该告诉他们这是我捡到的。”


  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孩子还不会区分信息和行为的良莠,加上高度的模仿性,一些不良的信息和行为会被无意间接受并模仿。

  理解的孩子的感觉和想法:

  “动画片里面就是这样的呀。”

  “邻居哥哥也是这样做的呀。”


  学龄前期孩子从众心理特别强,希望能拥有其他小朋友拥有的物品。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概不予满足,不仅没有相应的解释,甚至斥责孩子爱攀比,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失望的情绪,“顺手牵羊”行为有时是孩子对大人的挑衅和试探。

  理解的孩子的感觉和想法:

  “我就是想要!”


  学龄期孩子正努力成为相对独立的小小少年,对父母的爱恋、崇拜和模仿不再是他们获得安全感的唯一来源,他们渴望与同龄小伙伴建立亲密友情,渴望以同龄小伙伴为榜样,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亲密联结将会补偿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有些学龄期孩子,虽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父母的依恋,却还没有与同龄小伙伴建立起亲密联结,情感的缺失会让他们转向对物品的占有欲。

  理解的孩子的感觉和想法:

  “我希望得到关注!”

  孩子“顺手牵羊”行为的对应办法


  综上原因,孩子“顺手牵羊”行为算不上“偷窃”,只是原始的“恋物”,所以不要过多责怪甚至责骂孩子,但是一定要及时关注和教育,让孩子意识到“顺手牵羊”行为是不对的。

  一、针对“顺手牵羊”行为的应对

  1、了解始末经过,不要冤枉孩子,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

  Tips:比如在学校和幼儿园里会有这样的情况,

  A小朋友已经答应把自己的物品送给B小朋友,但之后A小朋友又指责B小朋友拿了他的物品。

  C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物品弄丢,被D小朋友无意间捡到,C小朋友却指责D小朋友拿了他的物品。

  2、务必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反思并弥补教育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3、当场告诉孩子,没有取得同意或者没有付钱就把物品拿走,会给其他人造成损害,其他人会很难过的。

  4、如果物品尚且完整,带着孩子把物品完整归还,并向主人/收银员致歉。

  5、如果物品已经拆封,带着孩子向主人/收银员致歉,并让孩子看到赔付流程。

  6、教会孩子如何征求别人的同意,让孩子多演习几次,以加深印象。

  7、在收银台前,要告诉孩子,每一件物品都是有价值的,需要把等值的钱支付给收银员,这件物品才能属于我们;让孩子尝试自己付款,以加深印象。

  8、要关注孩子是否继续有类似行为,若表现良好,要表扬鼓励。

  9、孩子容易遗忘,会犯同样错误,需要反复提醒,责骂吼叫并不解决问题。

  二、其他防微杜渐的办法

  1、合理家教,不过度宠溺,不过分严苛,帮助孩子逐渐形成内在评判是非的标准。

  2、远离有不良行为的成人和同伴。

  3、远离传递不良行为的媒介。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