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孩子的性别认同教育,父母必须要了解的

孩子的性别认同教育,父母必须要了解的

时间:2015-05-16 11:08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孩子的性别认同教育,父母必须要了解的。
    孩子的性别认同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今天我们主要结合具体案例讲一讲在性别认同的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所谓性别认同,就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以及性别所具有的含义。

    性别认同的第一步就是区分男女,并把自己归入其中一类。有心理研究表明,4个月起,婴儿就能区分男女声音;1岁左右,可以区分照片中的男女;3岁前后,基本都能明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不过对于认识“性别是一种不能改变的事实”尚需时日。比如,很多5岁前的孩子认为,只要他们愿意,男孩可以成为妈妈,女孩可以成为爸爸。5岁以后,孩子们才慢慢有了稳定的性别认同。

    有两大原因,容易造成孩子的性别认同出现问题:

    第一个是先天原因。生物学研究表明,在胚胎期,人的性腺结构在发育初期倾向于形成女性器官卵巢,心理学家曼内称之为“夏娃原理”。如果缺乏雄性激素,胎儿在母体内就会引起男性大脑女性化,从而造成性别认同的困难。

    第二个,是后天原因。人的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我性别体象的理解,对神经内分泌和排尿等生理活动机制的初步明确,以及通过父母的示范作用、社会的强化作用和语言的影响等得以发展的。很多父母认为,性别认知是件自然不过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顺理成章地完成性别认同,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其实,除了先天原因的影响,一个孩子最终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主要是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渗透下缓慢进行的。如果外界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导向,孩子就有可能产生性别角色混淆。

    我就曾经遇到过一个男孩,读初中,体重超重,学习成绩始终偏下,而且总喜欢跟女孩子混在一起,鲜少与男孩有交集,自己还不觉得有什么。对此,他的妈妈表示出极大的担忧。

    作为一个咨询师,直觉可以判断:这个男孩的性别认同发生了错位。了解过后发现,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父亲角色始终缺席,而妈妈特别宠溺孩子,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与妈妈并未真正脱离共生关系。孩子在性别认同方面,方向也指向妈妈:有很多脂肪,缺少男性的竞争性,比如让自己缺少阳刚之气,不让自己太优秀等等。

    一个健康的男孩在这个年龄,置身于女孩堆里,通常会因为体内荷尔蒙的萌动感到或多或少的焦虑。能够始终若无其事地待在一群女孩子中间,说明这个男孩潜意识里把自己男性的“冲动”阉割了,表现得就像自己真是个女人一样。

    因此,在孩子的性别认同过程中,做父母的并不能完全袖手旁观。下面这些案例以及相应对策,也许能够给你启发。

    单亲家庭或假性单亲家庭单(父母其中一方缺席于孩子的教养中)

    有位妈妈这样问:

    如果父母离婚,三岁的小男孩跟着妈妈,会对他产生什么不良影响?我总担心没有爸爸,儿子会成长的不像个男孩子,有什么办法能克服或者补充?

    父母离异对于孩子的影响,取决于离异后对于孩子的生活和教养方式的处理,处理得恰当,则可以把伤害降到最低。比如父母离异后不会减少对孩子的爱,会定期陪伴孩子,会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不在孩子面前说诋毁对方的语言等。相对于父母离异来说,让孩子生活在不和谐甚至是暴力(冷暴力和热暴力)环境的家庭中,对孩子的伤害会更大。

    需要提醒的是,在离异的家庭里,妈妈充当好妈妈的角色就够了,没有爸爸的角色,不用太担心,那一方面可以做一些努力,比如再去重新成立一个家庭,建构一个家庭,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爱,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着孩子,多走入一些孩子们的游戏中,或者给他补充一些成人的男性的一些角色进来,比如说叔叔舅舅爷爷姥爷等。

    家庭关系不和睦/暴力家庭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成长于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么叛逆偏激,要么固执怪异。这类孩子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正确完成性别认同,可能会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转化为对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比如,家中有个经常打儿子的爸爸,或者习惯骂女儿的妈妈,孩子对于经常向自己施暴(冷暴力、肢体暴力、语言暴力等)的父或母会很反感,甚至是愤怒敌对,但因为弱小尚无反抗或对抗父母的能力,无形中有可能会把对父母的愤怒移情到对这一性别角色的不认同。久而久之,即会朝着另一性别角色去发展。

    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思想严重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想必十分常见,尤其是在经济、文化不太发达的山区或乡村。

    比如,有的父母出于对女孩的偏爱或其他原因,将自己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模样;或者因为“一脉单传”想着有个儿子可以继承祖业,却偏偏生了个闺女,从小就把闺女当儿子养,剪短发、不能穿裙子,连玩具都是男孩子喜欢的汽车、玩具枪等,长期的“异性打扮”和不符合孩子性别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

    尤其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困扰,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同化于男性群落还是女性群落。

    我身边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妈妈生了个女儿(媛媛),但是爷爷奶奶打心底希望是个孙子。为了不引起儿子、媳妇的不快,他们表面上没说什么,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带小孩的重任,还理所当然地给小孩起了一个很男性化的小名(铁蛋儿)。在老家,两位老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成成当作男孩养,剪短发、穿短裤,跟男孩子疯玩在一起,还时不时地“夸”她:铁蛋儿真勇敢,像个男孩子。

    等到6岁该上小学了,媛媛被父母接回城里,在身边抚养,妈妈想要把女儿打扮成漂亮的小公主的时候,孩子极为抗拒,母女之间也因此关系十分紧张。

    父母的性观念过于开放

    这种情况也许少见,但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我曾见过一个男孩,原本学习成绩很好,也都很乖巧懂事,却在进入初中那年起,突然间各方面的表现一落千丈。沟通后得知,他妈妈整日在家穿非常少的衣服,甚至裸体在儿子面前走来走去。

    这个男孩的妈妈后来说:打从小开始就经常带着孩子一起洗澡,觉得“应该没什么呀,他不应该早就见怪不怪了吗,这样难到不是对他的心理发展更好吗?”

    也许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前,父母可以有权利这么做。但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还这样做就有些过分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性冲突和性意识。异性父母在这个时候必须要懂得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方面可以把孩子推向他该认同的同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孩子在性方面的焦虑。如果妈妈不能跟上孩子成长步伐,对自己的举动做出调整,那么很容易激发孩子的乱伦焦虑,这种焦虑没有更好的出路,要么孩子通过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去表达自己的愤怒,要么会压抑那让自己极度不安的情绪,拒绝长大,甚至出现身体上的病态。

    总之,父母在孩子的性别引导中的作用很关键。但做起来也并不复杂。我们建议如下:

    1、接纳、肯定、赞赏孩子的性别

    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性别,让男孩认识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认识到自己是女性。性别认同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这会使他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父母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多由同性别家长借和孩子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男孩借此认同爸爸,女孩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性别还要表示赞赏,家长如果对孩子是个男孩或女孩表示高兴,孩子也会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

    2、千万不要过分惩罚孩子性别认同中的不恰当行为

    有位爸爸无意中发现儿子正在涂抹妈妈的口红,并且兴奋地穿着妈妈的高跟鞋走来走去。爸爸愤怒地冲上去,伸手夺掉那支口红。十分严厉地训斥儿子“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样子,不能动妈妈的那些东西,那是女孩子用的。”爸爸还用尺子狠狠地打了儿子的手板,希望儿子能够记住。可是,没过几天,他发现,儿子又偷偷地涂妈妈的指甲油,并很兴奋地向其他小女孩展示。爸爸很是郁闷“怎么会这样呢?他是不是心理有点问题,我可不想儿子变成‘小伪娘’。”

    这位爸爸显然是忽略的孩子的好奇心,越是被父母严厉禁止的事情,孩子反而对此充满好奇。如果刚好是个平时对于孩子的陪伴和关注少的父母,遇到此事对于孩子的惩罚,反而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孩子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这样做,爸爸妈妈会关注我”。无论是处于好奇,还是希望获得关注,长此以往,父母是在一点一点把孩子引向错误的性别认同道路,这显然不会达到父母想要通过惩罚、管制将孩子引导到正确的性别认同上来的目的。遇到此事,父母不妨机制一点,比如可以说“妈妈觉得这样不好看呢,有一种更棒的打扮你要不要尝试一下?小伙伴见了一定……”

    3、爸爸要在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父亲在孩子性别角色认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如果孩子和父亲的关系足够好,女儿会更富于女性美,儿子会更有男人味。在与父亲的互动中,父亲能把女儿女性部分的特质更好地引发出来。儿子会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责任、原则、胸怀、胆识与气魄,不太会出现性别角色的认同错误。所以,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呼吁:“孩子爸,你很重要”(关于父亲在育儿中的重要性,以及父亲该如何育儿,可以回复“爸爸育儿”关键词看到更多相关文章)。

    4、异性父母需要适当往外推一推自己的孩子

    很多男孩到了十多岁了,可能还和妈妈特别亲密,有什么话都跟妈妈说。我见过极端的例子,是一个已经10岁的男孩,他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出门,都喜欢紧紧依偎着妈妈,且双手放在妈妈的乳房上。

    这样的母子关系,其实不一定代表孩子有多少问题,往往是母亲自己本身就喜欢,她未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做出应有的“回避”。

    父女关系同样如此。

    所以,异性父母在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或者进入初中以后,就必须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如果他去跟爸爸商量这个事情/她去跟妈妈一起去做这个事情,会更棒。不要批评孩子以前粘自己有什么不对,就是悄悄地采用一些指引,把孩子更多留给同性家长。慢慢地,孩子就能够适应这样的新变化,并朝着恰当的方向发展性别认同。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