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和奶源拦路,药品化管理能造就放心奶吗?(2)
时间:2015-09-15 09:40 作者:起跑线 点击: 次
导读:9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其中拟规定严禁标注“进口奶源”、“益智”等误导消费者的内容,还规定不得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奶源安全和营养标准落后于国外
事实上,奶粉药品化管理已非新概念。早在2013年,商务部就曾在北京和江苏试行“奶粉进药店”,希望能保证婴幼儿奶粉销售渠道的安全标准与药品等同。但这一措施似乎反响平平。
陈梓悦半年前升级当了妈妈,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她买奶粉从来没有考虑过药店。“不是因为不信任药店奶粉,而是超市里的宝宝奶粉品种比药店齐全得多,选择面更广,而且药店里的奶粉价格也并不比外头买的便宜。”
吴淞航也曾经试着将自己的产品推入药店销售,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无论在哪个渠道流通,产品并无任何差异,消费者担心的不是流通环节,而是生产环节。”吴淞航直言,“仅仅让奶粉流通达到药品流通的标准,无法从根本上让消费者恢复信心。”
在生产环节,奶源成为乳品企业品质控制的重要关口,然而记者了解到,我国奶源安全与营养标准与国外相比并不高。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21条的规定,关于GB19301-2010生乳标准显示,我国乳业行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而美国与欧盟的标准为10万个/毫升。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
此外,业内人士透露,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也成了“放心奶”路上的阻碍因素。
江西一位不愿透露全名的奶企负责人姜先生告诉记者,我国除少数几个大型奶企外,大多数奶企尤其在奶源基地的检测技术上相对落后,无法实现抗生素和某些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无法保证进入生产领域的奶源的相对安全。同时,先进的设备往往依赖进口,价格高昂,小型企业难以承受。他表示,要加强奶源安全,提高奶源管理标准,需要不断完善奶源地的监测设备和第三方检测手段。“好奶源是好奶粉的开头,而先进的检测手段能防范于未然。”
张永健认为,虽然奶源标准并非都是越高越好,但保证安全是基础。“高标准需要高投入,最终还要由消费者埋单,但做出‘放心奶’的前提,是企业至少要保证产品有益、安全、无害。”
内容导航
-
07-20关键字:
-
07-20关键字:
-
07-20关键字:
-
07-20关键字:
-
07-20关键字:
-
06-20关键字:
-
06-20关键字:
-
06-20关键字:
-
06-20关键字:
-
06-20关键字:
-
10-19关键字:
-
10-19关键字:
-
10-19关键字:
-
10-19关键字:
-
10-19关键字:
-
03-29关键字:
-
03-29关键字:
-
03-29关键字:
-
03-29关键字:
-
03-29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