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虚是缺铁性贫血的关键,所以健脾益气生血是其主要方法。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气血化源充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故补血不宜单用补血药,而应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并配服含有铁质的药物制剂,其疗效显著。下面针对不同症状的缺铁性贫血作出不一样的中药治疗。
1、肝血亏损引起的贫血
此类贫血可见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肢体麻木,月经不调、或闭经,面色无华或萎黄,爪甲不荣,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症状。患者可以服用四物合剂(丸)或阿胶胶囊(口服液、胶块),便可达到补血的效果。
2、脾虚血亏引起的贫血
此类贫血多见疲倦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食少腹胀,便溏,头昏眼花,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心脾两虚者,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或烦躁等。此乃常见贫血的类型,应该服用以补脾养血为主。患者可以服用归脾丸(浓缩丸、合剂)以达到养血之功效。
3、气血两虚引起的贫血
此类贫血可见眩晕,面色不荣或萎黄,爪甲不荣,疲倦乏力,心悸气短,或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等症状。治疗本类贫血,应以补气益血为主。患者可以适当服用八珍丸(颗粒)或十全大补丸(浓缩丸、颗粒)来达到补气益血之功效。
此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调理。脾胃虚弱者,宜多食补气健脾之品,如大枣、花生米、黄豆、山药、鲫鱼等;气血或心脾两虚者,宜多食补气血或心脾的龙眼肉、鸡肉、黄膳、大枣、莲子等;脾肾两虚者,宜多食温补脾肾的胡桃仁、板栗、泥鳅等。
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一般来说用中医治疗效果较好,但当病人Hb小于60g/L,并有继续出血,单独中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用西药铁剂治疗,必要时可用肌内注射补铁。下面为你带来缺铁性贫血的西医治疗。
在治疗前,应尽可能地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单纯的铁剂补充只能使血象恢复,只能够起到暂缓的作用,并不能够完全治愈。常见的去除病因有防治寄生虫病,如驱除钩虫、治疗慢性胃肠疾患、积极治疗慢性失血等。
此外,铁剂的补充治疗以口服为宜,每天元素铁150~200mg即可。常用的是亚铁制剂(琥珀酸亚铁或富马酸亚铁)。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铁剂忌与茶同服,否则易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成不溶解的沉淀,不易被吸收。钙盐及镁盐亦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患者服铁剂后,自觉症状可以很快地恢复。
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不能吸收或失血速度快须及时补充者,可改用胃肠外给药。常用的是右旋醣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