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1-3岁宝宝护理

当前位置:起跑线 » 百科 » 1-3岁 » 1-3岁宝宝护理 »

1、衣服

如果出去的时间超过两三天,一定要薄厚衣服都带上,要考虑到当时当地的气温可能发生的变化。最好在出门前仔细了解一下当地往年同期的气候状况。

2、浴巾

根据妈妈们的经验,这东西非常管用,尤其是对于相对较小的宝宝来说。像洗完澡时可以拿来包宝宝;夜里可以拿来当一层铺盖来盖;天气变冷了可以拿来包住宝宝,当作一件斗篷;还可以和宝宝玩耍时作为游戏物品来用。

3、驱蚊器:只要不是冬季,无论去城市还是乡村,最好随身携带。

4、奶瓶、水杯、碗、勺等

虽然有很多妈妈外出时不带碗和勺,但如果出门游玩时间比较长的话,就会感觉到种种不方便。像饭店里一般的汤匙都是瓷的,很厚,根本就不好用,舀起东西也放不进宝宝的小嘴巴,所以,一定要考虑到带上各类食具。

5、伞

出门在外,雨天晴天都会遇到,妈妈们不要怕麻烦,不能因为带个宝宝在身上觉得累了,就不再打伞拿来挡雨防太阳了。

6、随身小包

带着宝宝在外面,随身一定得带个小包(大包不方便),因为住在外面,所以贵重物品必须随身携带。

7、湿纸巾

一定要多带的东西!出门在外,这东西最有用了,因为宝宝的手总是要乱摸乱抓的,之后又要吃东西,所以,湿纸巾的作用绝对是非同小可的。

8、相机

走的地方远可以随身带两个相机,不过一般只带一个就足够了,毕竟相机还是很重的很占地方的。

9、MP3

根据个人情况,这东西可以在宝宝受不了旅途上的枯燥时拿出来给宝宝放音乐。

10、小玩具和书等

这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带什么和带多少了。

11、纸尿裤

如果宝宝使用的话,最好在家里带齐,因为在外面找到自己宝宝使用的牌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12、宝宝拖鞋

一般外面有的住处都没有配备宝宝的拖鞋的,所以带双轻便的宝宝拖鞋很有用处。

13、宝宝用洗发水、沐浴露等(可以买二合一的,减轻包重)。

一般只外出两三天,一个双肩包就差不多可以了,如果不够的话可以再配个口袋专门装零食、奶粉、纸尿裤这些消耗品。

查看详情

根据磨牙的不同情况,而出现不同的磨牙症状,具体表现如下三种:

一、磨牙型

常在夜间入睡以后磨牙,就是人们常说的夜磨牙,睡眠时患者做磨牙或紧咬牙动作,由于牙齿磨动时常伴有咯吱咯吱的声音,通常也叫咬牙。又因它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又叫夜磨牙。患者本人多不知晓,常为别人所告知,因影响他人。

缺乏维生素,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孩子,由于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会引起骨骼脱钙,肌肉酸痛和植物神经紊乱,常常会出现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和夜间磨牙。

二、紧咬型。

常有白天注意力集中时不自觉地将牙咬紧,但没有上下牙磨动的现象。

对于顽固的磨牙症,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使用牙垫、咬合板。

三、混合型。

兼有夜磨牙和白天紧咬牙的现象 。

要及时给这些孩子补充鱼肝油、钙片,平时多让他们晒晒太阳,那么,夜间磨牙的情况会逐渐减少,睡前不要让孩子太兴奋。

查看详情

香菇食用营养好,可以增强宝宝免疫力。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对宝宝的营养含量极其的丰富,宝宝适当的食用一些可以抵抗病菌的侵扰,对宝宝生长发育有帮助。5种增强免疫力的食谱如下:

查看详情

当宝宝噎食时,很多妈妈第一反应是喂水、拍背,但这是错误做法!在宝宝噎食后的“黄金5分钟”内,妈妈必须避免以下4个误区。

一、以为噎食应该马上喂水

宝宝被食物噎着,拼命喂水是不对的,因为食物吸水后膨胀,会更加堵住宝宝的喉咙,导致呼吸不畅。另外,宝宝喝水过多容易呛咳,如果把食物呛到肺部,可引发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二、猛拍宝宝后背

宝宝噎食后,有的妈妈习惯性去拍打宝宝的后背,以促使食物排出,这种做法也是不靠谱的,因为食管和气管不同,虽然轻拍有利于气管的食物排出,但并不利于食管的食物排出,反而会使食管的食物越陷越深。

三、情急之下用手抠宝宝的喉咙

宝宝被食物噎着,有的妈妈会用手指抠宝宝喉咙,让宝宝一恶心就吐出食物,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靠谱的,因为当食物进入咽腔,抠喉咙只会让食物越陷越深,更不利于食物排出,还有可能造成咽喉黏膜水肿等险情。

四、让宝宝大口喝醋

噎食后让宝宝大口喝醋,从而软化食物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醋的酸性大,在使食物快速下滑的过程中,极易损伤食道。

查看详情

一般宝宝如厕训练应在1岁半开始训练,太早训练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因为18个月之前的幼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尚未达到能够控制大肠、膀胱和肛门组织,所以此时父母很难教会他学习使用便盆。如果对宝宝的如厕训练过早,并且过于严格,宝宝一“出错”就会受到指责甚至惩罚,宝宝还没有准备好自主大小便的时候,被强行要求自主,这些会对宝宝带来心理伤害,对宝宝未来的健康成长有不良影响。

如果妈妈对宝宝的大小便训练过早过严,在宝宝的生理机能还没有达到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动时,就严格要求宝宝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种注定的失败可能使宝宝形成羞耻、洁癖、过分注意条理和细节、固执等特点。

如果在训练中,宝宝通过过度的排泄来对抗大小便训练,也会导致他形成浪费、无条理、放肆、邋遢等特点。

因此,宝宝开始如厕训练的时间要合适,不能过早进行。

查看详情

“宝宝用尿不湿好吗”并没有一个特别固定和明确的答案,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父母要根据宝宝的情况以及实际需求来选择。不需要过分担心尿不湿的适用性,但在方便使用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过度使用的情况。如果宝宝能够规律的把尿,可不再使用尿不湿。

1、可导致尿布疹

事实上,尿不湿并非完全是纸质的,其相对于普通尿布来讲透气性自然是不理想的。尿不湿的内层海绵、纤维虽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对婴儿的肌肤造成伤害。由于它的不透气,紧贴婴儿皮肤,易使局部温度升高,如果尿湿以后,不能有效地排出潮气,容易生尿布疹。其它方面一般无不良影响。

2、节省精力和时间

尿不湿可省去平时照顾宝宝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省去外出时的麻烦。如宝宝出门时带尿不湿、既可以省去妈妈给宝宝更换尿布的麻烦,也可以降低携带大量更换衣物出门的尴尬。

3、保证宝宝睡眠质量

为了婴儿和成人的休息,尿不湿可以在夜间适当使用,不仅可以降低宝宝醒来的频率,还对宝宝的睡眠质量有帮助。建议妈妈选择透气轻薄、吸湿力好、尺寸适合的知名品牌的产品,并注意及时更换以及做好臀部护理,从而保证宝宝的健康。

查看详情

好的鞋子能帮助宝宝的骨骼健康发育,而不合适的鞋子对宝宝的发育就很不好了。所以,一定要谨慎挑选宝宝穿的鞋子。一般以透气、舒适为挑选标准,不同年龄的宝宝所穿的写也是类别不同。

1、透气、简单大方

透气:也就是说一定要选择安全舒适的透气材料,比如羊皮、牛皮、帆布、绒布等。因为宝宝新陈代谢快,脚丫出汗多,长时间穿不透气的鞋子,容易滋生细菌,因此透气最重要,其次才是款式。

简单大方:鞋的款式应该以简单大方为主,不要太花哨或者鞋面上有过多细小的小饰物,以免宝宝坐着玩的时候扯这些小装饰品下来划伤宝宝的小手或者放进嘴巴里面误吞,发生意外。

2、挑选合适的尺码

宝宝鞋子的适合尺寸是以妈妈的一根手指头能塞进去为准,一般来说,宝宝的鞋子一年要更换两个尺寸。妈妈平时要注意观察宝宝的脚趾有没有被压红、有没有出现水泡、宝宝是不是不愿意穿鞋、鞋子是不是偏大等,这些都是衡量鞋子合不合脚的重要指标。

3、最好选圆头鞋

宝宝除了脚背宽度、厚度不相同之外,就连五个脚趾排列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父母在为宝宝选择鞋时,最好选择圆形或宽头的鞋头,由于较宽的圆形鞋头,不会束缚宝宝的脚,这样就能避免脚趾在鞋中相互挤,而影响生长发育。

4、宝宝鞋底厚度为0.5-1.0cm

从临床看,童鞋适宜的鞋底厚度应为0.5cm至1cm,鞋跟高度应在0.5厘米至1.5厘米之间,对宝宝脚部发育比较有利。

因为,鞋随着脚部的运动需不断地弯曲,鞋底越厚,弯曲就越费力,尤其对于爱跑爱跳的宝宝来说,厚底鞋更容易引起脚部疲劳,进而影响到膝关节及腰部的健康。另外,厚底鞋为了表现曲线美,往往加大后跟的高度,这会令整个脚部前冲,破坏脚的受力平衡,长期这样会影响宝宝脚部的关节结构,甚至导致脊椎生理曲线变形。

5、鞋底不可过软或过薄

如果鞋底太软,就不能起到支撑脚掌的作用,穿软底鞋下踩时,脚心窝外侧就会着地,引起小趾向外排挤,影响脚外侧纵弓的生长;同时软鞋底薄,隔热效果差,没有减震作用,对跟骨震动大,宝宝的脚踝容易受伤害。

6、不同年龄段穿鞋不同

从童鞋的专业标准上来分,有步前鞋、学步鞋、稳步鞋等。学走路之前,最好不要穿鞋,赤足是最好的,可以穿棉线或棉布材质的小鞋套,越透气越舒服越好,保证所采用材质环保无毒。

宝宝8至15个月前,爬行期至学步初期,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尝试站立和走路,应多鼓励宝宝在室内赤足,让小脚直接接触地面,增加足底抓地感,培养平衡力。为了保暖、避免足部受伤,在室内建议穿鞋底薄及软身的鞋子。而在室外,地面环境复杂,建议穿保护性较强的鞋子。

宝宝15个月后,学步初期(步态未稳)宝宝处于学步期阶段,开始有较多走路的时间,但由于步态未稳,鞋子要轻,鞋身最好是用网布设计的,鞋底要薄而柔软,使鞋容易弯折,这样宝宝走路时容易起步。

宝宝24个月至48个月,稳步期(步态稳健)宝宝处于稳步阶段,小脚长时间承受体重,足底有厚厚的脂肪遮盖足弓,容易使足部扁平,同时也有较明显的后足外翻及X形腿。应穿鞋身比较坚硬的宝宝稳步鞋。这类鞋有特别坚硬的后跟杯,有效控制后足外翻,温和承托足弓,鞋底也是要容易弯折的,便于起步。

查看详情

相关知识点

索引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