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心怀生命》:为孩子解答生命之疑虑

《心怀生命》:为孩子解答生命之疑虑

时间:2015-05-09 10:30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心怀生命》:为孩子解答生命之疑虑。
    爸爸,我可以永远活着吗?妈妈,你会离开我吗?我为什么要上学?大人们为什么要打仗?我应该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别人活着?……生命中总有充满不安和疑虑的时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常会有许多忧虑,不敢一个人独自远行,担心同学不喜欢自己,甚至害怕黑夜。他们也许会闷在心里头,也许会向大人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可在大人的眼中,这些问题微不足道,甚至有些无稽之谈。而其实很多问题大人也没想明白,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答案。

    何怀宏先生说:“在人生之始,如何面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确定对生命的基本态度,将深刻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就。而让孩子独自承担这些问题,也许是太沉重了。让我们都来做她(他)的朋友,一起探讨这些有关生命与死亡、自然与社会、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和孩子一起用心地生活,一起有品质和心智的成长,最后可以放心地让她(他)们自己到这个世界上去生活。”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当孩子以一种哲学追问的精神,以及独立探索的姿态立于我们面前时,我们所能做的,是与孩子一起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尊严与美。这些思想实验需要你和孩子一起去实践,清楚地论证每个重要问题,给孩子最安心的后盾,这是成长中最珍贵的力量。让孩子在面对生命中的每个艰难时刻时,都能从这种力量中获得坚定前行的勇气。

    1

    生命教育,家长比孩子更需补课


    记者:中国的父母大多数似乎都属于不善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父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物质上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但往往在精神上和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关于人生,关于生命这类的“大话题”更少触及。您认为作为父母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和孩子谈论这类的话题?

    何怀宏:我其实也是不善言辞,甚至不喜欢说话。可能重要的是父母的习惯,家里的气氛,我们家最占地方的家具就是大书架,每个房间都有放书的地方,孩子自己的房间也有他自己的大书架,除了看一些体育节目,家里几乎从来不打开电视机,这些可能都会影响他去读书和思考。但也不能做书呆子。也有课外和其他孩子的交往,有一些社团的活动。孩子的精力一定要每天都有释放的机会,最好的是户外的体育活动。还有就是音乐。注意他的长项,在小的时候还要尽可能地补短,但是到了一定时候就可能要尽量发挥优势了。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各种方式,有时不一定是言辞。但少不了言辞,要让他觉得他什么都可以说出来,哪怕并不需要全说出来。家长不要太追问孩子,给他留有余地。最重要的是关注,关注的视线应当永不脱离孩子。而关注的动力既来自爱心,也来自智慧,来自自己对生命的体验。父母注意到孩子可能产生了这方面的问题,是因为她(他)们小时候也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想绝大多数孩子都会产生这样的比较根本的生命的问题的,但是强烈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也不一样。至于怎么去谈,我想我的书里已经说到一些了。

    记者:有些父母自身就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认知,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何怀宏:我想和我同龄的这一代父母因为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里长大的,可能比孩子还更需要在生命教育方面重新补课,重新学习。学习的方式自然有许多种。

    一个好的电影和视频也是非常有益的。我记得看过一个小视频,好像说的是有个看灯塔的人去世了,他遗嘱找来一些人要留给他们遗产,其实他没有什么物质遗产,来的人也知道、甚至开始轻蔑这一点。但他的遗嘱后来引出了一些故事,就是这些人的故事给了他人生的启迪,有时是在非常关键的时候,他很感谢。后来那些人才发现,这样的遗产才是比物质的遗产更宝贵的。那就是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一生,度过自己觉得幸福的一生。一生是否幸福要到最后的时刻才能判断。甚至还留到后世去。中国古人也说,与其给孩子许多金银财宝,不如让他养成好的品性和习惯,包括读书的习惯,耕读传家的传统,也就是勤勉、勤奋、尊重知识。

    当然,除了好的故事,也要有点道理,不能全是故事。尤其对于父母来说,确立一些原则。还需要读书,比较从容、比较深入地读一些书。不必求多,但最好能和自己的人生体验糅合起来,有自己的体会。

    记者:孩子需要在哪个年龄段开始生命教育呢?

    何怀宏:应该是发现她(他)想这类问题的时候,如果她(他)还从来没有想过这类问题,也不必太早开始。而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想这个问题,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可能在小学,有的甚至在上学前。而她(他)一旦想起这些问题,不要让她(他)觉得完全孤独无援。

    2

    日常相处,父母要学会示弱


    记者:最近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新闻,二胎政策放宽后,出现了孩子为了阻止父母要二胎以死相威胁的事情。在您看来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这是哪种教育缺失的表现?父母应该怎样应对?

    何怀宏:这的确是一个教育的失败。我不知道是更多地和父母平时的教育有关,还是更多地和时代的气氛有关。这是一个崇尚个人和平等的时代,这并不坏,但问题是即便按照这个原则,也得不出唯我主义的结论。如果父母要生第二胎,那就应该早些培养孩子平等地珍视生命的观念,这还不是仅仅为这事,也是为这个孩子的一辈子着想。另外也可以有一些特别的措施,不要让孩子感到太突然,她(他)也可能有一些莫名的恐惧。

    我看到过一对外国父母,她(他)们要生第三个、后来是第四个孩子之前几个月,就准备了一个礼物筐,让大孩子们把她(他)们想送给即将出生的baby的礼物:一个写了话的小纸条,一个小玩具等等,都不时投到这个筐里,并一起来讨论,为什么送这些礼物。这样或许就自然而然地有一种爱的过渡了。

    记者:生命教育缺失带来的后果有哪些?

    何怀宏:对别人的生命不尊重,不珍惜,甚至对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不珍惜。在最富于生命力的时候,有时候是洋洋洒洒的,什么都不太在乎。可以走点弯路,走点弯路甚至就是少年的特权,乃至是必然会发生的,因而可以利用的手段。但最好不要走太大的弯路,很难回头的弯路。

    记者:您在后记中提到,“最好的父母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其实应该是最后能够成功放飞的教育”。而现实中不少父母过分关注和照顾孩子,为孩子提供一切,衣食住行,包括孩子的学习和娱乐,导致很多孩子习惯于坐享其成,长大后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都与年龄不成正比,您认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快乐的吗?在生活中怎样避免?

    何怀宏:真的不是什么都要为孩子做。我们也不能为他做一辈子啊。父母一般总是要先走的,最好早点就能放心,较早就能看到孩子自立。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也不是很够,尤其我这一代,其实教育上是有先天欠缺的。还会有体力、精力的衰退。所以有些时候不妨示弱。不仅生活上是这样,甚至品德上也是这样,我们并不是生来为孩子在一切方面做榜样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其实我书里谈的都是很基本的事情,甚至并不怎么谈到爱。虽然一定会出于爱。生命就是个基本,珍惜生命不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我只是说些我认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话,但正是因为基本才重要。

    有一句话其实很离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要让孩子一生都在跑步呢?结果有些父母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成天学习了。我想即便要追求赢,也最好是赢在终点线上。幼小的孩子除非他胜任愉快,自己有兴趣,最好不给他安排学习任务。我们不必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3

    品格养成同情待人


    记者:您认为,作为父母最该教给孩子的是什么?尤其是作为父亲。

    何怀宏:如果从品德上说,那重要的就是诚实和同情了。诚实以立己,同情以待人。

    如果是男孩的话,或许还要让孩子比较刚强,比较勇敢,这勇敢不是鲁莽,甚至还包括谨慎小心,对有些东西勇于不敢,即不是无所不为,而是知道有所不为。但总的说,从刚强变得温柔一些可能对男孩更合适,也更容易些。而不是让男孩子一开始就像贾宝玉。对父子来说,男人要和男人在一起做些男人喜欢做的事情。

    记者:在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过困惑吗?您是如何解决的?

    何怀宏:不仅以前遇到过困惑。现在也还在继续遇到困惑。比如说,在我成长的年代里,是不会有不想读书的问题的,但现在很大的一个困惑就是,如何在电脑和网络的时代还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甚至有没有这样的必要?现在的孩子从小学起就要用到电脑,就要在课堂上学习电脑,回家在电脑上做作业,在网络上查资料,和孩子谈电脑和游戏,不然就要落伍。孩子可能天生就是要被电脑和网络吸引的,那也是相对轻松和随波逐流的。所以总是有点担心孩子不读书或少读书会丢掉一些真正宝贵和深沉的东西。

    记者:您在前言中说,“我可能并不是在一个特别合适的时候写这本书的,我最初写这本书的中年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入世从而也最世俗的时候。”我们也看到您初稿在1995年,再笔在2009年,三笔在2014年,历经了近十年时间。这期间,您对哪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呢?

    何怀宏:好像也没有太多的长进。但人的经验和阅历还是不断在增加和扩展的,思考也随着岁月有所加深。如果要说出一些的话,那么,比如说,我在2000年去了南极,可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还有,后来对怎样和男孩相处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