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教你不吓不唬也能教出好孩子

教你不吓不唬也能教出好孩子

时间:2015-05-06 09:43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教你不吓不唬也能教出好孩子。
    “不听话,晚上睡觉狼外婆会把你吃掉。”

    “让你不要玩插头,小心电死你啊。”

    “再闹腾,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淘气的小朋友是坏蛋,你不乖,警察叔叔过来抓你了哦。”

    熟悉的对白,恐吓里的童年

    大灰狼、大老虎、吃人老妖……恐怖形象成了驯服孩子的杀手锏?警察叔叔、幼儿园园长、医生……权威而严厉的角色成了教育小孩的好帮手?被车撞死、被火烧死、被淹死、被电死……推到极致的恶果成了阻止孩子一切尝试的保护墙?“爸妈不要你了”、“把你送走”、“妈妈讨厌你”……情感上的佯装冷漠成了居高临下管制孩子的法宝? 以上的各种“恐吓”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耳熟?你在童年时是不是也被这样的话吓唬过?

    面对爱哭、爱闹、淘气的小宝贝,不少父母会用一些可怕的事物或制造恐怖的气氛把孩子“镇住”,但是这真的合适吗?

    且不说恐吓和吓唬的治标不治本。更深一步,虽然父母称吓唬孩子的出发点大多都是好的,但孩子本身也没有错,他们的调皮淘气多半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仅仅用吓唬甚至恐吓来对待孩子,对孩子的幼小心灵会产生不良影响。

    如此管教,孩子的回应

    暂时收敛

    绝大多孩子在父母的恐吓中会收敛自己的行为,立刻停止哭泣、或者不做父母明令禁止的事项。比如,“妈妈,你和爸爸不能不要我。我乖,我再也不淘气啦。”

    胆小多疑

    因为“怪物”、“被抛弃”、“被抓走”等种种恐惧,孩子会陷入深深的不安全感中,变得很胆小,连带着害怕一些其他的相关事物。喜欢跟随大人,希望大人来保护自己,从而畏首畏尾。比如最典型的,“妈妈,我不敢一个人睡,我害怕会有大灰狼从床底钻出来。”

    唯唯诺诺

    孩子的调皮淘气多半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当孩子在寻求答案的时候,父母仅仅用某个恐怖的事物来禁止孩子的探索行为,孩子会在心中被动 接受父母给予的答案,短期看,例如“靠近河边就会淹死”等极端化的误解和偏见就会存在于孩子的头脑中,长期看,直接抑制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无法无天

    当然,被吓多了的小孩必然能看穿父母的伎俩。这时候,基本的信任感大打折扣。恐吓对于他们根本无管制作用,只会火上浇油。“越不让我玩火,我偏要玩,傻瓜才会会相信玩火就会被烧死。”同时吓唬还会成为他们用来欺侮其他同龄小朋友的手段,比如小大人样地说“你爸妈被大灰狼叼走了”。简直无法无天。

    宝宝根本不能以吓为教

    以吓为教危害多

    通过以上举例我们能看到用恐吓、吓唬孩子的方式去管教小家伙,根本就是糟糕的主意。1-5岁正是孩子身体心智双重发育的黄金时段,亟需好好引导。

    1-2岁,“敏感期”转化为“信任期”

    1—2岁的孩子最初是什么都不怕的。但是,一旦有了恐惧的经历,就会有较长时间的影响。专家认为吓唬对那些2岁左右的孩子尤其奏效,但这样的后果是孩子时常有恐惧感,精神容易受创伤,可能会引起口吃、遗尿、失眠、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患精神官能症,异常敏感、胆小,甚至会引发焦虑症和一些身心疾病。

    所以父母在对待对周围世界很敏感,对不愉快的东西还不能防御的小家伙时,要努力使孩子减少恐惧体验,多多增加安全感。而这一切的前提其实就是尊重孩子。当孩子哭闹、淘气的时候,不是直接就摆出大人的姿态,说“不许哭”或者恐吓“再哭,狼外婆把你吃掉”。弄清楚孩子行为的动机,比如“宝宝为什么哭啊,妈妈也会很伤心呢。”或者“这么淘气,到处扔东西,妈妈收拾起来很烦恼呢。”不要觉得小孩小,吓吓没有关系,其实,让他感觉到你的尊重,彼此建立进一步信任会更能形成良性循环。

    3-5岁,“反抗期”转化为“探索期”

    3~5岁的孩子正经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时期孩子活动能力增强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凡事总想摆脱大人的约束,试一试自己的能力。他们常常固执任性,不服管教,而且因为一点小事就变得非常暴躁。实际上,这种“反抗”心理正是幼儿独立品格形成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志。此时如果用吓唬的方式管教孩子,不利于他们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孩子长大后会因此表现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缺乏独立性。

    处在“反抗期”的幼儿,与大人对着干是很正常的。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他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受到保护和发展。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要避免直接冲突,而用巧妙的方式去引导,鼓励孩子发展有益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帮助他平稳顺利地度过“反抗期”。比如说,宝宝玩火或者玩电,可能其实是他在进行自己的小实验小探索。这些恰恰是孩子求知的萌芽,家长面对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尝试,应该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解释,甚至引导孩子和他一起通过画册、动画片 等等找答案。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