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假扮人贩训练儿童”并不科学

“假扮人贩训练儿童”并不科学

时间:2015-06-05 14:16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假扮人贩训练儿童”并不科学。
  近日,山东记者假扮人贩,利用棒棒糖诱惑幼儿园孩子,21人中有20人中招,人们由此得出“孩子缺乏安全意识”的结论。但实际上,苛求孩子辨认“陌生人”几乎不可能,“陌生人危险”也是不恰当的。

  成年人常常谈“陌生人”色变,总是想给孩子“好好上一课”。2015年5月,陕西警方抽取幼儿园一个班4-5岁的儿童,进行“假拐骗试验”,结果35人中有32人被“拐走”。警方与孩子套近乎时透露的信息包括孩子的姓名、孩子同学的姓名、父母姓名、孩子的爱好、喜爱的美食……这种超高难度的挑战,早已脱离了“陌生人拐骗”的范畴。

  2013年9月,英国ITV电视台挑选9个5-11岁的孩子,利用玩具球等工具成功“拐走”7名独自玩耍的儿童,观看试验过程的父母纷纷表示难以置信;2015年5月,Youtube一个“儿童诱拐”社会试验病毒视频吸引了超过800万次点击,拍摄者利用可爱小狗试图诱拐公园里的孩子,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全部中招。

  而在2015年2月,美国密苏里州特洛伊市(TROY, Mo.),包括25岁母亲、58岁奶奶在内的4人,设计了一出假绑票事件:他们诱骗该母亲的6岁儿子,并把他绑到地下室,折磨了长达4小时。他们吓唬男孩“你永远见不到你妈妈了”,并用枪抵住哭泣的男孩,阿姨甚至将男孩裤子剥下,声称把他卖为性奴……这一切都是因为,这家人觉得男孩“对陌生人太友好了”,想要给他上上课。最终这4人被数罪并罚,进了监狱。

  这些试验总会痛心疾首地得出结论:孩子太缺乏“陌生人危险”(stranger danger)的意识,需要加强教育——可惜这完全是抓错了重点。加拿大儿童保护中心的专家克里斯蒂·扎克维奇(Christy Dzikowicz)指出,“儿童诱拐”社会试验视频中的孩子都处于4-5岁左右,指望他们能够保护自己是不现实的。家长要做的是:对于4-5岁的孩子,时刻保证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并在出现可疑情况时介入。

  家长应该负起更多的安全责任,而不是苛求尚处年幼的孩子,这一观点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界的共识。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沃登早就指出,识别出一个潜在的袭击者的责任不能仅仅交给孩子,孩子无法以成人的眼光预见或判断别人的意图,孩子真的不知道什么是陌生人,一旦有人告诉了孩子的名字,这个人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陌生人”。英国的“儿童诱拐”(ChildAbduction.org.uk)网站在其2014年5月的出版物中指出,即使是大龄儿童也越来越难分辨谁是陌生人,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

  孩子经常被父母或老师教导“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这是非常过时、无效的教育方法,是彻头彻尾地制造错误、灌输恐惧。除了因为儿童无法分辨谁是陌生人之外,还因为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中国儿童被拐或被侵害,大多是被熟人下手。

  中国儿童和欧美的儿童都面临着同样的“敌人”:熟人。广东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在2010-2012年审理的13宗猥亵儿童案中,被告人是儿童的熟人的案件达11宗(占85%);浙江温岭市人民法院梳理2008-2015年的27起性侵6-12岁幼女案,超过70%的被告人是幼女的熟人;广东深圳市检察机关统计,2010-2012年,该市共对38件拐卖或拐骗儿童案件提起公诉,几乎都为熟人作案——有的是老乡,有的是一墙之隔的邻居。

  “陌生人危险”教育法不可行,还因为父母本身每天就在和大量的陌生人谈论,打交道;而孩子也经常被鼓励和一个老太太聊天、被教导要听成年人的话,这和“陌生人”的概念充满了矛盾,家长不得不频繁设置各种例外情况。

  “陌生人危险”给孩子制造的无端恐惧,只会带来更多的危险。英国“父母和诱拐儿童和睦组织”(Parents a.n.d Abducted Children Together)的杰夫·纽伊斯(GeoffNewiss)警告说,当孩子走丢或者面对紧急情况时,“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会阻止孩子寻求陌生人帮助。每10个孩子中,就有7个曾经暂时走丢。1997年,《儿童虐待评论》的莫兰等作者研究了168名儿童(6岁、8岁、10岁)后,警告说,“如果儿童被教育‘陌生人是潜在的危险’,那么他们会把所有的陌生人都当成危险看待。”

  正如《儿童福利》的克雷默等几位作者所说,“蔓延在儿童心头的恐惧,并没有减少他们的脆弱性。”正确的做法不是恐吓孩子,不是教孩子如何分辨谁是陌生人,而是教孩子分辨谁是善意的成年人、谁是有犯罪意图的成年人(不管他们是不是陌生人),教孩子如何建立自信。

  包括美国“KidSmartz”在内的绝大多数儿童项目和机构如今都摒弃了“陌生人危险”原则,转而推荐父母或老师以下几点:回避“不要拿陌生人的糖果”、“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语言,取而代之的是告诉孩子可以和所有人说话,但绝不可以在不经父母允许下离开;鼓励孩子与同伴一起玩;教孩子学会识别危险场景和行为(例如某人邀请孩子搭车回家、有人称自己是孩子父母派来的);告诉孩子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当他们处于危险时,应该大喊并且跑开,寻求“安全的陌生人”帮助。

  美国司法部赞助的“国家预防犯罪委员会”(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ouncil)建议家长,教导孩子警察、消防员、他们的老师和校长是“安全的陌生人”,但也教导孩子无论何时都要去公共场所求助。同时该机构认为,家长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用实例教导孩子潜在的危险情况,这不仅可以让孩子懂得如何面对不怀好意的陌生人,也可以懂得如何面对那些居心叵测的熟人。

  提前准备好这些场景的不同回答:当一个面容姣好的人接近你的孩子,要求寻找他/她失踪的狗时;当一个从未和你孩子开口讲过话的邻居邀请孩子进屋吃点心时;当你的孩子从朋友家步行回家,一个成年人开车路过,向孩子问路时……提前演练,可以让孩子在面对这些情况时感到信心十足。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