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1-3岁宝宝吃饭睡觉玩耍打人哭闹,如何应对?

1-3岁宝宝吃饭睡觉玩耍打人哭闹,如何应对?

时间:2015-05-16 11:04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对于1-3岁的宝宝来说,吃喝拉撒睡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不仅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的满足。哪怕一点不满意,他们都会表现得焦虑不安、情绪暴躁、哭闹。
    一岁之后的宝宝,随着能站会走,每天从早上一睁眼,到晚上闭眼睡觉,一直就在不停地探索着。世界在他们眼中事事、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新鲜,他们总是在不停地东看西看、甚至东摸西摸,这还不够,还得抓一抓、拿起来闻一闻,甚至放进嘴里尝一尝,他们简直是一刻不停的小陀螺,父母稍不留神,他们就会闯下一堆“祸事”,这边父母气得火冒三丈,那边他还天真无邪地对着你笑得那个天真烂漫。

    很多父母反映,这个阶段的小家伙是最好玩的,开始学说话了,也能通过简单沟通表达自己了,但有时候又比较固执,说风就是雨,简直让人又爱又恨。总之,父母们的感受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好玩,但同时也不好带。今天的文章,我们就父母反映的几类问题统一来说说如何更好地“带”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行为问题——吃饭、如厕、睡觉

    对于1-3岁的宝宝来说,吃喝拉撒睡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不仅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的满足。哪怕一点不满意,他们都会表现得焦虑不安、情绪暴躁、哭闹……这也是让父母们头疼的问题,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而父母大都没有认真地观察他们的身心需求,大都会臆测孩子为何如此。生活中常见的“孩子哭闹发脾气,大人各种哄却不见效”的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大人的方式常治标不治本。

    微信后台上父母经常反映相关的问题,如有的小孩子是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大人的想法是不吃还不得饿坏了,结果就是大人(特别是老人)常常端着碗追在后面喂,殊不知可能原因是孩子饭前才吃过很多零食根本不饿,或大人的饭菜根本不合孩子的口味,或者是孩子更喜欢用手抓着吃而不是用勺舀着吃……

    同样地,孩子的如厕问题和睡觉问题仍让父母烦恼不已。

    如,一位妈妈这样说:

    “我家孩子1岁5个月,睡觉时不让关灯。我关了,他就一直让“开”,问他为什么,他就说“怕”。有时候我们会妥协,但开着灯,我们夫妻就睡不好,而且开着灯,他又一直玩,9点上床,恨不得11点才睡。所以对于他的要求,我们并不总是同意,他就会哭闹不止,好不容易哭累了睡着了,总是睡不踏实,半夜得醒来好几次,闹脾气。对此,我们头疼不已。”

    又如,一位家长发来消息:

    “你好,我家孩子两岁半了,可还经常把尿尿和粑粑拉裤子里。每次估摸着她要上厕所了,我都会带她去厕所,可是她总说“不”,等出来没多久,她就尿了、拉了,有时觉得她是故意的,控制不住的时候我会吼她几句。想请问下,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

    总之,每位求助的父母都十分焦虑,想要求得一两个妙招制服孩子的问题。对此,我们常常建议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个安稳、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一个固定的抚养人。很多父母提出疑惑,认为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拉扯在一起,是敷衍他们。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究底就是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和习惯养成的过程。对于1-3岁的宝宝来说,父母强行要求孩子“这不许做”“那不能做”,结果只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且总是说教并不能孩子接受并照着做。与其如此,不如将规则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如,对于孩子的睡眠问题,与其强迫孩子九点上床,然后干等着孩子睡眠时间的到来,不如先摸清孩子的作息规律,如孩子可能每天到十点才困,那么九点可带孩子喝奶、洗漱、换睡衣,让孩子挑选两三本喜欢的绘本,爸爸或妈妈抱着宝贝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然后关灯听音乐睡觉,若是孩子怕黑,可亮一盏微弱的小台灯,陪伴孩子。等孩子睡着后,再关灯。当然,还可为孩子准备几本战胜黑夜的故事绘本,如《我不怕黑》等,陪孩子看一看,让孩子知道黑夜没什么可怕的。夜间孩子醒来,父母可试着在不开灯的情况下,轻拍宝宝,或轻声跟他说话,让孩子知道父母就在身边,他是安全的,只是做了个梦而已。孩子在安抚下一般都会再次入眠。若是孩子哭闹不止,父母需要考虑的就不是孩子的习惯问题,而是更深层的心理或安全感问题了。

    而关于孩子如厕的问题,一般而言,到两岁半左右,孩子能在有尿意时告诉大人,三岁左右能憋夜尿,就很厉害了,要知道,七岁之前,孩子尿床都是正常的。所以,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尿裤子或尿床太正常不过,父母可千万不要打骂孩子,甚至吼孩子。因为,这不是孩子能控制的,跟孩子的生理发育有关,过早只会揠苗助长,也只是延长孩子如厕训练的时间。

    另外,对于孩子来说,能自己随意控制尿意和便意,这在心理上是一大满足,当然也会带来一定的快感,所以他们会尝试憋着,迫不得已了才尿出/拉出来。父母要做的就是多观察,若发现孩子一动不动或小脸通红,需赶紧带孩子上厕所;或提醒宝宝,要拉了就赶紧坐便盆上;当然,平时还需调整饮食结构,让孩子多喝水,并多补充蔬果,不让孩子因害怕疼痛而憋着自己;平时要注意多表扬孩子,若是孩子能主动上厕所,没有弄脏裤子,父母一定要记得及时夸奖他。

    当然,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千万不可给孩子压力。而若孩子养成了自己吃饭、按时睡觉等习惯,父母就需要帮助孩子保持,千万不可随意破坏。如,有的孩子本来自己吃得很好,但是老人心疼,或看着他弄得到处都是,就干脆抢过来自己喂,这一是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二是破坏了孩子的习惯,导致孩子对吃饭失去了兴趣。其实,这时,适当地夸奖和鼓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爱护。

    孩子的社会问题——怕生、打人、抢东西、不跟同伴玩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怕生、打人或老抢小朋友的玩具等问题,甚至提出,“什么时候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合适?”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社会个体,他就置身于集体、社会的环境中,社交能力的锻炼从一开始就要着手了。怎么做呢?

    很简单,父母是孩子观察模仿的榜样,家庭是孩子的演练场。一位妈妈本身就是宅女,很少出门,见到对门的邻居都难得有眼神接触,更别说打招呼了。爸爸常年出差在外,回到家也经常忙工作,家中很少有欢声笑语。孩子三岁了,很少出门,不敢看人的眼睛,见到小朋友就往后躲,别人抢他的玩具,只知道往妈妈身边躲。为何如此?

    因为他只从妈妈身上习得了这样的交往方式。可以想见,这样的境况如果不改善,孩子今后将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孤僻、退缩、交友困难等。若是妈妈本身待人热情、与人为善,相信孩子也会成长为一个乐于与人交往、开朗热情的小家伙。

    一般而言,一岁之后,孩子开始尝试走了,父母就需要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了,最好能保证每天两三个小时的户外互动时间。一是通过户外锻炼增强体质,二是让孩子走出小家的限制,接触自然和社会,对世界形成直观而初步的认知。三是让孩子有机会与同伴、他人交往,在实际的交往中“碰触”人际之间的距离,这不仅是一个向外探索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向内发展的过程。毕竟,“他人”与“自我”是两对立而存在的,当然也是相依存的。

    不过,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来说,三岁之前,他们之间同伴交往的概念更多的是“在一起各玩各的”,相互之间很少有互动,父母对此不要过度焦虑,只需要给孩子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就好。如一位妈妈说:“我家孩子每次在小区里玩,从来都是站在旁边看人家玩,自己从来不参与。她带的东西经常被别人抢走,也不知道要回来。可是还老爱去那里玩,我该不该带她走?”父母不要小瞧了孩子的“旁观”,她可能正在学习别人的交往经验呢,当然,父母可做进一步的引导,如带领孩子跟对方打招呼、用自己的玩具跟对方交换玩具玩,甚至鼓励孩子加入他们。即使孩子不敢也没有关系,妈吗陪在一旁玩就好,说不定你们的游戏会吸引对方加入呢。

    一位妈妈说:

    “每次出门,孩子从来不玩自己的玩具,见到别人的玩具却总是去抢,即使是家中有的玩具,总是惹得别的孩子哭哭啼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般而言,16个月左右的宝宝,已经有了模糊的物品所有权意识,但为何会出现霸道、抢他人物品、不愿分享等现象呢,这其实父母不妨从教养方式上找找原因。

    很多家庭对孩子过度呵护和保护,全家以孩子为中心,不管他的需求是否合理都全部满足,结果导致孩子视之为理所应当,“我想要,就要给我。”生活中还经常见到很多打人以逗弄孩子为乐,哄骗孩子说要吃他的东西,结果孩子真正给他了他又不吃,结果导致孩子不懂分享;还有的父母根本不尊重孩子的人权和物权,总是对孩子呼来喝去,或者动不动就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甚至随手抢过孩子手中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物权。

    所以,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恰当,是否有从根本上尊重孩子,并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使用礼貌用语,通过协商、沟通等方式与对方商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争抢或打闹。

    孩子的情绪问题——固执、粘人、发脾气、倔强、探索

    对于这个阶段的宝宝,父母还很头痛孩子的情绪问题,如固执、粘人、无故哭闹等,而且孩子的情绪问题常跟习惯养成和社交问题交织在一起,所以父母们常束手无策。不过只要摸清了孩子的情绪问题的痛点,这个问题还是很容易处理的。

    一位家长说:

    “你好,我家女儿三岁了,性子很倔,如果我们没有按照她喜欢的方式给她喝水、吃东西,她就有意见,然后就不说话,只会‘嗯嗯嗯……’地闹,直到我们猜透了她的意思才罢休,不然会越闹越厉害。”

    要知道,1-3岁孩子身处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心理发展上有两个迫切的需求:一是建立稳定的安全感,二是发展自我意识。即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做的是在感觉安全的情况下去探索、做决定,去感受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简单粗暴的方式——说教、批评、家长制,都是不适用的。当然,盲目地纵容、宠爱只会导致孩子盲目自信,而在外受挫,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怎么做呢?很简单,父母不仅要允许孩子去探索、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并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还要引导孩子通过合理的方式发泄情绪。

    就上面的例子来说,孩子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对秩序的敏感,表现为某事必须得这么做:妈妈的座位别人不能坐,出去玩必须先戴帽子再穿鞋,脚必须爸爸给洗等,一旦没有按照他所想或所要求的来,孩子就会发脾气、哭闹。这不是孩子在故意找茬,而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和规则建立的必经过程。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按部就班的步骤”能让他感觉到可控感、自己是安全的。

    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多观察孩子的行为,并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若是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不妨接纳他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的要求。若是一些危险或原则性的事不能满足孩子,那不妨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但前提是共情,让孩子知道,没有满足是因为这是不安全的,但父母对他的情绪是理解和关注的。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