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备孕 怀孕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

当前位置:起跑线 » 新闻 » 热点事件 » 给孩子定规矩切忌“朝令夕改”

给孩子定规矩切忌“朝令夕改”

时间:2015-05-14 10:42 作者:起跑线 点击:
导读:给孩子定规矩切忌“朝令夕改”。
    很多父母都会为如何为孩子建立规则感而发愁,总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不服管教,对规则置若罔闻。

    作为父母,希望引导孩子理解并尊重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这很能让人理解。只是其中的方式方法,需要我们斟酌一二。

    前一段时间,感触较深的便是,不论我们希望和孩子制定何种行为规则,“朝令夕改”都是最容易让孩子困惑,更是难以接受的,是我们需要极力避免的。

    雨晨之前所在的幼儿园是在去年12月份新开办的,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园可以允许中午睡不着的孩子在外面自主活动,不愿参加晨圈的孩子可以在阅读区玩耍或看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玩具,甚至带扭扭车、滑板车、自行车之类的大型玩具,存放在幼儿园内,以便户外活动的时候可以玩。

    但春节后,新学期开学,园内的孩子越来越多,不再是最早的五六个孩子,而是同时有十几个孩子在园,而且孩子的数量还在不断扩充。这原本是好事,但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和一些安全上的考虑,原来可以的事情,现在要改变,而且是单方面的要求改变:那所幼儿园一度要求所有孩子午睡时间必须午睡,不论是否睡得着;要求孩子不参加晨圈的,也必须坐在旁边观看晨圈;不再允许孩子们带小玩具去幼儿园;原来存放在幼儿园的车类玩具都要带回家。

    对此,雨晨比较有情绪,有点难以接受,总是会问我,“妈妈,为什么原来可以…,现在老师就不让了呢?”小家伙对此很困惑。

    规则是为了维护彼此的感受而生的,因此,当一段关系中,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基本上是不需要产生什么规则的,只有当多人共处时,为了维护所有人的感受,大家需要有一套彼此都能接受并认可的行为准则,这便产生了规则。

    大到社会层面的行为准则,小到几个人的小团体达成的制度公约,皆是如此。与孩子制定或约定规则,也莫不如此。

    在这几件事情中,这所幼儿园内行为规范和要求的改变,之所以会让孩子感觉困惑,原因有二:

    一是,短时间内修改行为规范。在初始阶段少了些预见,对孩子们的行为界限的要求只以眼下的状态为判断,而未能预判到未来必然发展的趋势下,普适的规则会是如何。

    孩子们恐怕尚不具备根据外界因素而自己思考该去调试行为的能力,因此,孩子们会不明白,为什么曾经可以的,现在却不可以?

    二是,规则的改变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要求,事前未能平等的和孩子进行沟通,倾听,安抚孩子们的声音。其实原本午休对孩子也是好事,即便睡不着,小朋友们中午一起安静的休息一下,也是很正当的规则规范。但没能正面回应孩子的质疑,未能向孩子做好解释和沟通,而只是公告给孩子们,本学期我们会有这样的一些规则变化。

    当孩子们问道为什么?得到回答是,“老师们认为,这样对小朋友们更好。”呵呵,这句话,听上去会蛮有趣,主语是“老师”,那孩子恐怕会困惑,老师认为的更好,为什么会需要我们去行动呢?你觉得好的,为什么不是你自己去做,而是要求我来做,这其中的逻辑,孩子难以理解。

    坦率讲,也许我是比较关注细节,期望标准也有些高的人,因此不免对很多细节上的问题会有些内心的小纠结。

    但这所幼儿园在管理和规则制定方面的是非,并不是我在这里想要详细阐述的。只是,我自己也在从上面提到的这些例子中总结、反省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在家中,我们和孩子也会约法三章,也会告诉孩子我们的界限和底线是什么,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界限和规则,也向孩子告知了我们的界限,接下来我们需要如何维护它呢?

    第一,规则明确后,对孩子而言,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需要一段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不要寄希望于对孩子说了几次之后孩子就能很好的遵守,我们需要给予一些耐心,给孩子一个过程和一些信心,相信孩子会越来越能理解我们,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雨晨从一岁多开始,每当情绪急切时,便会使用肢体动作,会“打”妈妈,但我知道他不是真的想打我,只是不知如何更好的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委屈。我一遍遍的告诉小家伙,这样我会很疼,生气的时候可以拍打沙发、枕头、靠垫,这些柔软的、不会伤到自己和他人的物品,也可以在原地跺脚,甚至大喊,都可以,但是打人是我无法接受的行为。起初,小家伙还是一生气便又会不由自主的诉诸“武力”,我就继续一遍遍的重复我的界限和他可以选择的其他方式。我自己也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很少再见到雨晨发脾气时朝妈妈用肢体动作发泄了。现在他还是会有情绪,有时他会大喊,有时会跺脚,倒是很少使用拍打其它物体,我想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吧,但无论如何,给孩子一段时间,我看到了孩子的变化。

    第二,规则明确后,切忌“朝令夕改”。界限和规则一旦定下,是需要大家都要遵守的,它决不会是对孩子单方面的要求,而是和孩子共处时大家都该遵守的约定和准则。那么除非客观事实发生重大改变,彼此共处时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才会考虑改变规则。

    规则并非不可打破,而是不可随意被打破,更不能只为了维护哪一方的单方面感受和需求便被打破。

    如果只是为了我们成人方便,或为了我们自己感觉更好、更安心,便兀自的改变规则,孩子会感觉不公平,也很难理解。

    试想,如果我们和恋人定下一个约定,但突然对方告诉我们,“对不起,亲爱的,我觉得原来的约定不适合我了,咱们改成…这样吧。”而且,对方不由分说的不等你是否同意,就独断专行,并且遵照他的新约定来要求我们。我们会不会有不解、愤怒,和委屈呢?如果会,那孩子的心情,我们是否也能体察一二呢…

    第三,当我们的确需要修订已有的规则时,请给予孩子平等的话语权和表达情绪的权利。请视孩子为平等的“人”,而非是一个附属品、或是需要听从我们支配的小孩子。

    新规则的制定同样需要沟通,需要兼顾所有人,包括孩子们的感受和需求,规则的改变是一个重新找到我们大家彼此都能接受、理解和认同的新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自说自话,忽略孩子,那么我们无疑是在使用强权压制孩子,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则也很难得到孩子的认可和接受,更难以得到孩子行为上的配合。

    因此,尊重孩子,并非是一句口头上的空话,他需要我们将其贯彻到每一点滴的行动上。

    坦诚的告诉孩子,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新状况或新问题,让孩子了解新规则的合理性,对彼此双方的裨益,让孩子也参与到新规则的制定中,倾听孩子的声音和情绪,最终寻得一个双赢、共赢的解决之道。这样改变后的新规则才更有可能获得孩子的支持和执行。

    当我们恪守自己的界限,也平等的尊重自己和孩子双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孩子的规则感,和对规则的执行,才有可能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关键字:

内容导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