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开始说谎,是故意还是无心?家长该如何正面管教,而非让孩子更害怕说实话?波士顿大学幼儿教育博士李坤珊提出同理、进入问题核心、传达爱的三阶段处理方法。
大多数父母会发现,孩子开始出现说谎行为,大约是在三岁左右。五岁半以下孩子的说谎原因,通常可以简单分成两大类:一种是是编造不曾发生过的事(TallTale);另一种则是希望自己没有做过某些行为以逃避惩罚,或是想要达成某些目的。
虚实不分的非事实性言语
虚实不分是学龄前孩子出现说谎行为的主要原因。三到五岁孩子正处於想像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四岁半左右。在难以区分想像与真实世界的情况下,孩子常会编造故事,说出与事实不符的内容,而且他们会认为自己所想像的事情是真的(WishfulThinking)。其实这些编造故事的背后,往往透露出孩子的期望。例如,明明没去过迪士尼乐园,却跟同学说自己昨天去了迪士尼乐园;或是告诉同学,他在他家后院看到一头好大的狮子,这些编造的故事都与想像力发展、对虚实分辨不清的能力有关。
三到五岁的孩子想像力丰富,当他们说出与事实不符的内容,并不是刻意说谎,而是认为想像世界是存在的。如果父母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将与事实不符的言语都视为说谎,就会觉得五岁半以下的孩子经常在说谎。
参与想像但不鼓励
五岁半以下的孩子出现这类说谎行为,绝大多数是因为虚实不分,所以父母不要把它当成偏差行为或人格问题来处理,应该以就事论事的态度来面对。通常孩子说出这种想像式言语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内心的期待,例如想去迪士尼乐园、想看到很大的狮子。
以我班上的孩子为例,当孩子告诉我:“昨天妈妈带我去迪士尼乐园玩但我清楚知道没有这件事,”我不会说:“哇!好棒喔!”因为若大人过度反应,反而会鼓励和强化他这种行为的出现。我的处理方式是告诉他:“你很想去迪士尼乐园玩对不对?所以你想像了去迪士尼乐园玩,那麼玩了些什麼……”我会先用很清楚的直述句,让孩子知道他很希望去乐园玩,所以想像了自己去乐园玩,接著才问他玩些什麼,让他在逐渐发展区辨虚实的过程裡,也感受到成人对他想像世界的尊重。